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前科制度的两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前科制度的两个问题的探讨

第24卷第5期河北法学Vol.24,No.52006年5月HebeiLawScienceMay,2006

关于前科制度的两个问题的探讨

吴󰀁平

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简介:吴󰀁平(1956󰀁),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刑法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前科无须以被实际科刑为前提,而应以单纯的有罪宣告作为构成前科的条件。前一犯罪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可以构成前科。关键词:前科;刑罚;缓刑;人身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DF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33(2006)05󰀁0047󰀁03

DiscussiononTwoQuestionsofCriminalRecord

WUPing

(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2China)Abstract:Criminalrecordshouldbeidentifiedconsideringthefirstnominalconvictioninsteadofbeingsentencedtoprison.Sothosewhohavejustbeensentencedtoprobationshouldberegardashavingcriminalrecord.Keywords:criminalrecord;punishment;probation;personalassault

󰀁󰀁在展开本文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指出:由于我国

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均没有从正面承认前科制度,所以我

们无法从我国法律上得出所讨论问题的结论。又由于前科

概念与许多法律概念一样,虽然世界各国都有此概念,但是

各国对其的具体规定往往差异甚多,其内涵往往并不一致,

所以也无法随便照搬。因此我们只能从理论上寻找其答

案。换言之,只能是讨论什么样的规定或者结论才是合理

的?一、构成前科是否要求同时具备定罪和处刑两个条件

(一)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的争议

构成前科是否要求同时具备定罪和处刑两个条件?换

言之,前科是仅以有罪宣告为前提,还是必须以被实际科刑

为前提?这个问题是各国之间有关前科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中存在的重要分歧点。

有的国家认为,前科必须以被实际科刑为前提。如在

前苏联的刑法教科书中,前科被认为是:󰀂被法院认定犯有

罪行并被判处某种具体刑罚方法的人的一种特殊法律状

态。 [1]相近似的观点认为:󰀂某人因犯罪而被法院判处某种

刑罚方法的事实对这个人所造成的法律状态。 [2]从另一个

角度讲,前科是由于法院因犯罪人实施犯罪而对他判处法

律规定的刑罚而造成的该人的法律地位,前科可以表现为

对该人产生一定的刑法性质的后果[3]。例如,俄罗斯联邦

刑法典第86条第1款规定:󰀂因实施犯罪而被判刑的人,自

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之日起至前科消灭或者撤消之时止,

被认为有前科。 第2款则规定:󰀂被免除刑罚的人,被认为

没有前科。 这里的免除刑罚,根据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75条至第78条的规定,是指:因积极悔过行为而免除刑事责

任的;因与受害人和解而免除刑事责任的;因形势改变而免

除刑事责任的;因时效届满而免除刑事责任的。

有的国家认为,前科无须以被实际科刑为前提,而以单

纯的有罪宣告作为构成前科的条件。在西方国家,较为普

遍地坚持以单纯的有罪宣告作为构成前科的条件,而不苛

求同时必须具备实际执行刑罚的条件。例如,在德国、英

国、日本、朝鲜,前科是指曾受确定判决和有罪宣告的事实,

至于是否被科刑或者刑罚实际执行与否,不影响前科的成

立[4]。美国量刑委员会甚至认为,前科是指对于不是现行

犯罪组成部分的行为被认定为有罪而作出的先前判决,无

论是自动认罪、审判定罪,或者是不愿辩护但是不承认有罪

的抗辩表示。因此,对于判决的科处或者执行完全被中止

或推迟的定罪,被视为前科。同样,如果被告人已经被认定

有罪(指确定被告人的罪责已经被证实),尚未被判刑,如果

该罪所产生的判决是可计算的,则此种定罪可以被视为

前科[5]。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构成前科是否要求同时具备定罪

和处刑两个条件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因犯罪

经裁判确定而受刑之宣告为前科。 [6]󰀂前科是指曾被法院

判处刑罚的事实。 [7]󰀂曾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

且已经执行完毕的人又犯新罪,其前罪的处刑且已执行的

事实,称为前科。 [8]也有学者认为,只要前行行为被宣告有

罪,即可构成前科。󰀂前科是指曾经被告犯有罪行或被判处

刑罚的事实,即只要行为人被定了罪,至于被宣告人是否处

刑,判处何种刑罚,刑罚是否执行,均不影响前科的成!47!立。 [9]但是,论者都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充分的论

证。可以作为一个例外的是于志刚先生。他在洋洋六十余

万言的著作∀刑罚消灭制度研究#中,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

的探讨。他说:󰀂前科制度的理论根据或者说立法初衷及由

其所导致的对后罪从重处罚的着眼点,在于立足于社会危

害性基础上的人身危险性,在于通过对后罪加重处罚的量

来弥补前罪刑罚在量上的不足,并以此来惩罚和打击犯罪。

因此,前科的构成条件中,就必须包括前行行为曾受到过实

际打击这一要素。基于此,笔者认为,行为人的前行行为必

须同时具备受到有罪之宣告和刑罚之执行两个条件。仅仅

受到有罪之宣告而没有实际执行刑罚的,或者基于各种因

素而被免除刑罚执行的,均应当视为没有前科。 [10]

(二)理论研讨

笔者认为,前科无须以被实际科刑为前提,而应以单纯

的有罪宣告作为构成前科的条件。其理由是:

1.从前科制度的理论依据来分析。报应是前科制度的

正义性根据。没有再犯的犯罪行为,就不存在对行为人处

罚的根据。再犯和初犯相比,其客观危害固然相差无几,但

是再犯者忽视国家对其上次行为的否定评价和道义非难,

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再次选择了犯罪,其主观上的可非难

性比初犯大,因此再犯之罪的危害程度就比初犯之罪的危

害程度大,其所接受的刑罚自然应比初犯大。功利是前科

制度的目的性根据。国家设立前科制度的目的还在于通过

对再犯的比较严厉的处罚,预防其再次犯罪,并且预防其他

初犯者成为再犯。而之所以对再犯有必要予以比较严厉的

处罚,是因为再犯者具有比较大的人身危险性。犯罪人在

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之后,再次选择犯罪,表明犯罪人对

刑罚的惩罚和改造持否定的态度,说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

性较之初犯更为严重。这就是前科制度的理论依据。而这

种主观上的可非难性和比较大的人身危险性,在重复犯罪

的人那里都是存在的,而不论这个犯罪人是既被定罪又被

科刑,还是被定罪但是未被科刑。因此,为了有效地发挥前

科制度的作用,把被定罪但是未被科刑的重复犯罪人纳入

前科的范围是必要的和合理的。至于于志刚先生所说的对

后罪从重处罚的着眼点,是󰀂在于通过对后罪加重处罚的量

来弥补前罪刑罚在量上的不足 看法并不恰当。首先,法官

在量定刑罚时,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考虑犯罪分

子的人身危险性,而不能突破法律的规定,为消除犯罪分子

的人身危险性而增加刑罚的量。其次,犯罪人的人身危险

性是否已经消除,并不是仅仅决定于刑罚的量是足还是不

足,同时还决定于服刑期间改造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其三,

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犯罪人刑罚执行完毕时的情况

来看,刑罚的量本来是足够的,服刑期间改造工作的力度和

效果也是好的,但是由于个人的、家庭的或者社会的种种特

殊原因,使犯罪人又一次犯罪。可见,犯罪人再次犯罪并不

能必然表明前罪刑罚在量上是不足的,前罪刑罚在量上的

不足并不能成为前科制度的理论依据。

2.从非刑罚的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在惩罚和预防犯罪

方面的作用来分析。关于什么是刑事责任的问题,在我国

的刑法理论中,虽然意见极为分歧,但是学界都普遍认为,

刑事责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及其犯罪

人所作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刑事责任是承担刑法规定

的惩罚!!!主要是刑罚惩罚,也包括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惩

罚;同时也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

否定法律评价,即免予处罚和免予起诉。至于承担刑法规定的惩罚,自然也包含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否定性评

价。 [11]而重复犯罪的人无视非刑罚处理方法所包含的国

家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的否定性评价,同样也体现了犯罪

人的可非难性和人身危险性。因此,基于前科制度的理论

依据,为了有效地发挥前科制度的作用,把被定罪但是仅给

予非刑罚处理方法惩罚的重复犯罪人纳入前科的范围是必

要的和合理的。

3.从消除犯罪记录、保护犯罪人的权益分析。前科的

英文解释为,CONVICTIONRECORD[12],即犯罪记录,也就

是一切犯罪均有记录。前科消灭即意味着犯罪记录的消

除,这无疑是对犯罪人有利的。我国许多学者在呼吁建立

前科消灭制度,其意旨正是为了保护犯罪人的权益。世界

各国的前科制度都和前科消灭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

此,在前科消灭即消除犯罪记录时,就不能仅仅考虑被判处

刑罚的犯罪记录,而忽视未被判处刑罚的犯罪记录。否则,

即意味着未被判处刑罚的犯罪记录永远不能被消除。这实

际上也等于说,比较重的犯罪的记录可以被消除,而比较轻

的犯罪的记录则不可以被消除,这对于那些有未被判处刑罚

的犯罪记录的犯罪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公正的。

二、被判处缓刑的人是否构成前科

(一)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的争议

对于前一犯罪被判处缓刑能否构成前科的问题,国内

和国外的刑法理论和立法实践存在着迥然不同的三种观

点:(1)曾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但在考验期内未犯新罪的

人,属于无前科[8]。此为否定说。(2)被判处缓刑的,属于

有前科[13]。此为肯定说。(3)缓刑是可以构成前科的,但

是前科的存续期间仅限于缓刑考验期内。缓刑考验期满就

表示前科消灭,其后再犯新罪的,不再考虑前科问题[8]。此

为折中说。在现存的刑事立法文献中,全部采纳了肯定性

的立法模式。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86条规定:󰀂被

判处缓刑的人,考验期届满 ,前科消灭。∀越南刑法典#第

53条(自然撤消判决)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

验期间没有犯新罪 的人员,得以自然撤消判决。∀阿尔巴

尼亚人民共和国刑法典#第56条(前科消灭)规定:󰀂受缓刑

宣告的人在法院规定的考验期内没有实施其他犯罪的 ,视

为无前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2条规定:󰀂受有罪宣告的人,未犯新罪,并超过下列期间的,前科即行

消灭:(1)受缓刑宣告的,即为缓刑期间∃∃ 。

于志刚先生是坚定的否定说的支持者。他陈述了以下

几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从法理上分析,前科制度设立的初

衷,在于给予犯罪人的后罪以更严厉的刑罚惩治,以补前罪

刑罚效果不佳和刑罚在量上的不足。而处于缓刑考验期内

的犯罪人,其前罪之刑罚尚未执行,无法依据任何标准来考

虑所判处和给定的刑罚在量上是否存在不足之感,也无法

评定前罪刑罚之实际效果是否不佳,因而此时如果基于前

科制度之刑罚打击立场给予后罪以相对较重的刑罚评定,

则理论根据显得不合理。 二是,󰀂对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

的刑罚打击,各国刑法典所采取的通行做法较为一致,目标

均在于给犯罪人之整体刑罚作加重处理,但是却是从撤消

缓刑并进行数罪并罚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前罪而言,

其惩罚方法是撤消缓刑,实际执行刑罚;对于后罪而言,是

合理量刑,并不带有任何从重倾向的否定性谴责和评价;在

此基础上通过数罪并罚制度,亦并不实际加重前后罪之任

何一罪的应有惩罚。 俄罗斯、朝鲜等国承认缓刑能够构成

前科,其存续期间为缓刑考验期的立法例是不可取的。󰀂前!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