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6期 Vol-32 NO.6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O13年1 1月
NOV.2013
认知图式理论视角下翻译人才的培养 张静平,赵海燕 (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成熟,认知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言语交际。翻译作为一种双 语互动交际行为,其实质是基于目标语对源语言进行解码和编码过程。从认知角度而言,笔者认为 认知图式足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解码的心智工具。本文拟基于认知图式理论阐释翻译构建模式,并 进一步提出高校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认知;图式理论;翻译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关键词]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6—0130—03
翻译一词源于古希腊,张培基将其定义为“运用一种语言(目标语)把另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思维内 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互动交际活动”。传统翻译理论主要分别聚焦作者、文本和读者角度带来翻 译理论和翻泽观,然而这些理论过于偏重某一环节导致以偏概全(王寅,2005)。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认知 语言学开始兴起。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纲,主张语言是人类体验的产物,将其基本观点概括为“客观世 界一认知一语言”这一体系(Lakoff&Turner,1989)。该体系将语言与客观世界紧密结合,为言语交际活动的 解码带来认知理据。翻译作为典型的双语互动交际,是译者根据已有源语和目标语的认知对源语言进行解码 和编码的过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的认知图式模式,并为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 培养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
认知图式理论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伴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图式论再次 受到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关注。皮亚杰、巴莱特等认为,图式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认知结构。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只有将不断接收到的新事物、新讯息通过图式与表征旧知识相联系,内部认知结构才能被 激活,进而对其进一步理解和记忆。 20世纪末,鲁姆海德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图式理论,创造性地将图式视为“长时记忆中,通过一定等级层 次储存在人脑中的各种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的体系,该体系是人类构建和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例如,人 们听到某种动物,或者看到某一动物图片就会在脑中出现该动物的一系列相联系的集合,包括它的性情特征、 生长环境以及其相对的象征形象等。 根据以鲁姆海德为代表人物的认知图式理论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三大特征:第一,认知图式是以具象知 识经验为基础的抽象认知结构。第二,认知图式是通过一定认知规律由某一主体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三,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积极地将新信息与图式表征的旧知识、经验加以联系的互动过 程。 二、认知图式视角下的翻译模式 基于以上阐释,我们发现翻译与图式理论类似,是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解码和编码的互动交际过程。在该 过程中,源语的理解是解码之核心,而目标语的表达则是编码之精髓。因此,我们将其运用于翻译构建过程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60号)。 [作者简介]张静平(1965~),女,吉林敦化人,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
・l30・ 中,主张翻译是译者将源语文本图式通过理解转换成目标语文本图式的选择构建过程,即“源语图式一译者 一目标语图式”,其构建机制如图1所示:
源语文本(source language text) l I 源语图式(sou rc e language schema)
I l 目标语图式( 盍language schema)
I l 目标语文本( :螽lan 】age teXt)
c=] ] c=]巨 至] c=]匹 ] c=]区 三 ] 图1认知图式视角F的翻译构建模式 本文将翻译活动视为四个基本过程:源语文本的理解;源语图式的搜索;源语图式和目标语图式的隐射;
目标文本的生成。 源语文本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其需要译者掌握足够的源语言认知体系,包括丰富的源语语料、源语文本 背景、源语语言文化等。例如,在翻译《圣经》时,译者首先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价值 观、历史发展与变迁等。 找寻源语图式是翻译中的重要步骤。在源语理解基础上,译者根据源语文本,通过已有认知,在大脑中找 寻与之一致的源语图式。源语图式的找寻与构建是人脑中对源语言文本认知的产物。例如,在翻译有关中国 长城篇章时,译者脑海中往往会呈现与之相联系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文化价值等认知结构组成源语图式。 源语图式与目标语图式的隐射是认知视角下翻译过程的核心。该过程中,译者需要在已有的认知图式 中,将源语图式与目标语 式相匹配,构成映射。例如,在翻译“黑马”时,译者在生成汉语“黑马”图式的基础 上,找寻英语中与之最匹配的图式。根据英汉对于“黑”这一词的不同认知,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英语文化 下“dark”是汉语中“黑暗”、“黑夜”的图式。因此,“黑马”一词自然就隐射至“dark horse”。同样,“dragon”一 词的图式往往与“fierce”、“evil”共现,可映射至汉语中“恶魔”、“魔鬼”等图式。 在认知图式模式下,翻译的最后步骤是目标语文本的生成。基于源语图式与目标语图式最佳匹配,并通 过隐射过程,目标语文本意义即可生成。例如,汉语中“红茶”图式隐射至英语中“black tea”图式,因此,我们 将红茶译成“black tea”,而并非“red tea”。此外“人乡随俗”与“While in Rome,do as Rome does”等俗语也是 通过认知图式匹配,将其源语图式隐射至目标语图式,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译本。 三、认知图式视角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与传统翻译观念不同,认知图式视角下的翻译模式将翻译视为源语文本图式映射至目标语文本的动态过 程。因此,它为高校翻译教学带来全新启发。 (一)培养学生的认知图式意识 在高校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图式意识。具有良好的认知图式意识是翻译教学的首 要目标。教师应主动将认知图式理论传授学生,并将该理论与翻译动态模式相联系,使学生可理解性输入。
一方面,在实践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启发性引导学生,使其不断掌握和积累丰富的认知图式,使其能顺利将文 本内容转换为图式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积累大量认知图式,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扩展语言知识体 系。通过阅读、观察、体验生活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 仰、价值观等差异。 (二)教会学生理解认知图式文本 翻译的认知文本,简言之,就是翻译的系统化结果(熊力游,2009)。教会学生理解认知图式文本是认知 图式翻译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积木”构建法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认知图式提供新的视角。“积木”构建法 通过将句子按照若干事件或若干词类进行组合,为各个事物的图式生成提供参照。教师可将该观点运用于实 践翻译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以事物为中心的“积木”结构,并运用该结构理解认知图式文本(熊力游,2009)。 例如,在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构建以“人”和“月”为中心的两个事件,并
・1 31・ 分别生成认知图式。基于对“月亮”呈现的不同形状的认知和对无法预测的“人生”的体验与认知,将汉语中 “月亮”与“人”图示映射至英语“moon”and“men”图式,其翻译即可一气呵成“The moon does wax,the moon does wane,And SO men meet and say goodbye”。 (三)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是翻译教学实践环节。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选取不同题材、体材以
及年代的代表文本作为学生翻译练习的材料,使学生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图式生成,通过实践习得大量母语 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为源语图式和目标于图式的隐射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 行不断修改、评判。通过组织学生自评、小组讨论、教师评价等方法全方位评估学生作品。这样,学生在不断 修改、讨论中对翻译文本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掌握翻译图式转换,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认知图式理论为基础,阐述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构建模式,即源语文本的理解、源语图 式的搜索、源语图式和目标语图式的隐射、目标文本的生成四位一体的动态构建过程。在该机制下,笔者进一 步提出了翻译教学启示和翻译人才培养建议,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理念和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Bar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122—124. [2]Lakoff,G.&Turner,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R.J.Spiro,B.C.Bruce,W.F.Brewer(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 [4]熊力游.英译教学的图示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9(4). [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0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 Based on the Cognition Schema Theory ZHANG Jing—ping,ZHAO Hai—yan (International Colleg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theory of schema is widely used in variety language act ̄’v- ities.Translation,aS a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is actually a combination within processes of source language decoding and target language encod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the author claims that schemas can be cognitive tools in these two processes.Theretbre,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model in terms of schema theory,and applying it into translation teaching.On the above basis,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suggestion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cognition;schema theory;translation teaching;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