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6 页 广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某记者特别选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90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 (记者樊曦) 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日增加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
(1)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 (2) 请你为材料二拟一则新闻标题,15字以内。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一上·天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第 2 页 共 16 页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6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 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3 页 共 16 页
A . 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 . 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 . 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 . 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 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 . 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 . 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 . 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便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 .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 . 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 . 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3.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学勤访谈录: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湖湘面孔? 黄友爱:中华文化主要是黄河、长江两河流域文化,在先生看来,作为长江文化之一脉的湖湘文化,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特点和亮点吗?
李学勤:湖湘文化呢,是长江文化的一个分支,主要代表的是长江中游南部的文化。湖湘这个概念,至少从宋 第 4 页 共 16 页
代以后就很突出。至于它的特点,接下来我会谈到。 黄友爱:近年在湖南出土了大量简帛文书,包括里耶秦简、走马楼吴简等,请先生谈谈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湖南地域文化方面的意义。
李学勤:这个涉及我们的专业,简帛学。我们知道世界上这些古代文明的书写材料是不一样的,比如埃及用的纸莎草、亚述用的泥版,都没有我们用的这个竹木简和帛书易得和方便。而我们出土的战国简帛,最早发现就是在湖南。一九四二年在长沙的子弹库,在一个小墓里出土了楚国的帛书,遗憾的是由于战乱,这件帛书现在被收藏在美国。你刚才讲到了里耶秦简,但年代更早的战国简最早也是在长沙发现的。一九五〇年开始连续发现了三批战国简,最早一批是在长沙的五里牌。刚刚你提到的一些近年的发现,也是非常丰富非常了不起的。湖南地区是出土古代简帛非常丰富的地区,上至战国,下至秦到两汉。出土的这些简帛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太大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书都是后人传刻的版本,像《诗经》《尚书》这些书都很早了,但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用现在的文字写成的,不是古代的原貌。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抄,里面必然有些和原貌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在发现的这些简帛,是原物,有的是古书,有的是古代文书。我们研究一篇简的书籍这次就出版了十大本,所以说这个出土简帛的学术价值是很大的。
黄友爱:湖南境内有南岳衡山。但是开始南岳并不在湖南衡山,而在安徽霍山,请问从霍山到衡山,这一转变对于湖南的地域文化有何意义?
李学勤:这是学术界的一种说法,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是存疑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叫岣嵝碑,也称禹碑。一开始因为大家不认识,就都认为是大禹治水刻的碑,原先就在衡山上。后来岣嵝碑原碑找不到了,但还有一些传刻的本子,比如四川一些地方。近年来研究这个可能和少数民族的古文字有关,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古代的时候南岳衡山就有它特别的历史文化意义。至于这个岣嵝碑,我认为它很可能和巴蜀文字有关系,因为二者的结构很像。所谓巴蜀文字,是指在今天川渝地区出土的一些古代文字,时间从战国一直到西汉。这种文字至今没能被解读,我们不认识,但它又有两个系统:其一与汉字比较接近,另一种则可以确定包含拼音因素。与汉字接近的这个系统的巴蜀文字和岣嵝碑的写法和笔势都很像。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因为岣嵝碑的真本已佚。
黄友爱:禹碑是内容涉及湖南的最早的古代石刻文献吗? 李学勤:刚才我说了这只是一种猜测,不宜作过多的推论。 黄友爱:先生怎么看待岳麓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在湘学研究和传播中的历史地位? 李学勤:岳麓书院是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一,实际上作为学府从建立书院就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岳麓书院,其他的书院历史都中断了。今天的湖南大学就是在岳麓书院的传统上建立起来的。岳麓书院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它的文化史可以写一本专著来讲,但主要就是两段,南宋和近代。南宋的张栻和朱熹有过“朱张会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