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内涵新析
彭升彭放珍曾山金
摘要:以往我对道德人格概念的理解总离不开西学背景下的心理学框架,把道德人格的内涵理解为道德
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理解,不难发现,道德人格
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资格就是人的权力和尊严;规格就是做人的规范和
准则;品格就是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关键词:道德人格;资格;规格;品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03)02-0046-04
NewProbingtoMoralsPersonalityNotions
PengShengPengFangzhenZengshanjin
Abstract:Myformerunderstandingformoralspersonalityconceptalwaysfollowthepsychologyframeunderweststudybackground,accepting
thenotionofmoralspersonalityfortheunificationofmoralstoknow,moralsfeelings,moralswillingandmoralsbehavior.Ifweunderstand
fromthelanguageboundaryofChineseculture,weveryeasytodiscoverthatmoralspersonalityisunifiedastheintrinsicofqualification,spec-
ificationsandvirtuousofthepersonofmorals.Qualificationisdignityandthepowerofperson;Specificationsisstandardasbehaving;Virtu-
ousisthedifferenceindegreeofthemoralsofperson.
Keywords:moralspersonality;qualification;specifications;virtuous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为诸
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它既是一个不同学科内涵各异
的相当复杂的研究对象,又是一个交叉复合并直接
呈现出人的特质、特性、特征的研究领域。美国学
者赫根汉指出,关于人格有多少种理论就可能有多
少种定义,从那些通俗的概念即认为人格是那种
是个人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的东西,一直运用到数
学对人格所下的科学定义,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
有。[1]的确如此,对于人格,不同学科,甚至同一
学科的不同学派或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
以不同的方式对人格的某一维度、某一个侧面进行
界定和把握,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学术界
对人格的定义显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有的学
者统计有一百多种。[2]比如,法律学认为人格是主
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人的
气质、性情、能力的总和,是个人的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伦理学则从道德的角度将人格视为主体道
德品质的体现。[3]另外,社会学、哲学、教育学也
从不同的视角对人格进行把握。在这样一种情况
下,欲对人格作出一个能为所有学科共同接受的、
明晰而又充分的定义是相当难的。综观所有学科,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最为成功,而且二
者各具特色、互有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同。心理学追求
的是一种健康人格,是对人格心理层面健康的追
求。尽管每一个学派,甚至每一个人格心理学家,
各自的理想人格模式都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即都是把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
指向心理人格的健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格心
理学家们通过大量临床经验和心理测试经验,以研
究心理人格的产生机制与规律。与人格心理学不
同,伦理学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是主体高尚的道46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02-03-21作者简介:彭升(1964-)男,湖南汨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彭放珍(1977-),女,中南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伦理学。长沙,410083。德人格。高尚人格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各
个阶级道德高尚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漫长
的中国封建社会,高尚人格指的是君子人格,而当
代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作为人格高
尚的标准。尽管如此,但伦理学以高尚人格作为理
想人格模式一直没有丝毫的改变。
第二,二者的内涵不同。心理学认为,人格是
个人的气质、性情、能力的总和,是个人的心理特
征的具体表现。不同的人格学家,还从不同的视
角,将人格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外在的表现是
内在心理特征的表现,人格通过气质、性情、能力
等将内心的所思所想写在脸上、言谈举止之中,十
分强调人的自然特征对人格心理方面的影响。而伦
理学认为道德人格,是指个人资格、规格、品格的
内在统一。也就是说,道德人格是一个具有为人资
格和尊严的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从这个定义
可以看出,道德人格研究的侧重点是道德境界的高
低,只有道德境界高的人才具有人格,而道德境界
低的人,可以说是没有人格可言的。
第三,二者的外延不同。世间万物皆有其
格,物有物格,神有神格,人亦有人格。格
之大小不同,格中所框图内容的多少也不
尽相同。心理学研究之人格,以人的自然性、生物
性为研究的前提,它将所有具有人的自然特征之人
框入其中,任何人只要他具备人的外貌、形体
特征,只要是人,在心理学看来便具备了做人的资
格,所以,这个格可谓是大格了。而伦理
学以人一出生,便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为研究
前提,道德人格所指之格,是对心理学人格的
格中之人或者说自然生成之人再以道德规范为
格,将道德品质高的人框入其中,品质低下者
则被拒之格外。因此,从外延来看,道德人格
是小格,心理学人格是大格,前者是后者的
格中之格。
如前所述,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同学科人格定义各不相同,因而在伦理学研究中
对道德人格的理解亦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比如,有
的学者认为,道德人格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
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情操的统一;[4]有
的学者认为,道德人格即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
的资格或品格;[5]有的学者把道德人格看作是一个
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6]有的学者认
为道德人格是在立足于实有人格且无限趋向理想的人格。[7]而通俗的说法则认为,道德人格便是人作为人的资格。可以说,这些定义分别从不同角度
对道德人格进行了界定,且各具其合理之处,但总
的说来又不够全面和充分。我们认为,道德人格
是道德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内在统一,不能
简单地将之理解为一个人做人的资格或道德心理上
的品格。
法律学认为,人格是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一
种资格;人们也常通俗地认为,人格是人作为
人的资格。可见,资格与人格之间存在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资格?道德主体资
格与道德人格之间有何关系?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
题。据辞海解释,资,指地位、经历、身
份;格,指公令、条例。所谓资格是对人在
社会上的地位、权利的一种泛称。[8]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资格常被引申为人的尊严来使用。凡物既存在
于宇宙中,皆有其存在的身份、地位、资格,在此
将之称为物格。人之所以有其人格而非物格,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有着与生俱来的一种族类的尊
严。在生物进化史上,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勤劳、
智能在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获得一
种人作为族类的尊严。这正如西赛罗所言的人的优
越性和尊严,荀子所说的最为天下贵也。每个
人出生后便先在的从他们的族类那里获得了与动物
区别开来的特殊规定性,具有了人的基本特征,进
而平等地获得了做人的权利与尊严,或者说,做人
的资格。既然如此,那么任何人不论其职位高低、
财富多寡、相貌美丑、种族差异及文明开化程度大
小都应当无差异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
不容任何人污辱和亵渎。
人格尊严与生俱来,但是,祖先赋予的族类尊
严并不是无条件地能够保持。在现实生活当中,人
格尊严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完全的实现,具
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种情形:(1)社会的剥
夺。在私有制社会里,人类分裂为对立的阶级,剥
削阶级总是企图贬低被剥削阶级的人格,将被剥削
的劳动大众视为牛马、工具、奴隶,他们
做人的资格被剥夺、践踏。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
格尊严的平等呼声越来越高,人格权作为一种
法律专用术语被提出来,使人格尊严得到法律的保
障。(2)主体违规行为的践踏。人格尊严不仅需要
他人尊重和社会保障,更要靠主体自己来维护。道
德主体只有主动加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
的规范、准则,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反之,
则会将与生俱来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我们常说的47道德人格内涵新析某某人失格,指的就是因为主体的言行严重违
背社会道德规范而被认为丧失做人的资格。
就主体的资格与道德人格关系而言,二足而
无毛的人形只是道德人格形成的一个最起码的前
提条件,或者说是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并非只要具
备人的基本特征,先在地获得了做人的资格和人格
族类尊严的所有人,都必定无疑地具有道德人格,
其实这只是对道德人格内涵的曲解。因为,道德人
格的有无取决于主体是否真正具有人之为人的资
格,它所涵盖的仅仅是那些能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
守社会道德规范、自主维护和保持自我人格尊严的
个体。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完全不符合社会道德规
范,品行非常恶劣,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这个人
没有人格,即不具有道德人格。
人之为人的先在资格,只是道德人格的形成的
必要条件,而真正决定主体道德人格有无的则是其
规格层次的高低。规格高者,有道德人格;规格低
者,则没有道德人格。
据辞源上解释,规格有以下几种含义:
(1)生产单位对产品和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要
求;(2)规模;(3)规矩、制度。如孟元老东
京梦华录?民俗: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
懈怠,众所不容。[9]伦理学所使用的规格范畴
是指道德规范,它是由第三种含义引申而来。道德
规范是对一定的道德关系以及一定的社会对人们提
出的一定道德要求的反映,因而是客观的、不以道
德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东西。所以,道德主体
如果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活动,那他首
先必须对这个外在的东西进行一定的选择、吸
收和内化,自己为自己立法,以此作为行使道德
行为的较为稳定的准绳。当然,这个选择、吸收、
内化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为,道德规
范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性质、多个层次的复杂的体
系,而不同的道德主体,其社会地位、成长经历、
文化程度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自然他们所选择的用
以指导其行为的道德规范也不尽相同,进而形成了
不同层次的规格。所以,道德主体的规格,是指从
道德主体长期遵循的特定道德规范的性质和层次中
所折射出的人格境界,其高低直接决定了道德主体
是否真正具有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高低,进而决定
道德人格的有无。
道德主体遵循何种性质或者说哪个阶级的道德
规范,是判别其规格高低的分野。在任何阶级社会,都不可能只存在着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而是会有多种不同性质的道德规范同时并存,其中任何
一种道德规范都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复杂体系。面
对这个复杂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主体能否正确地
选择适应社会发展的、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规范、
道德准则加以内化和遵循,直接决定其规格的层
次。就我国目前而言,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不管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都
呈不成熟性、不完全性和复杂性,反映到道德上,
就是多种道德并存,甚至对立并存。既存在着占主
导地位的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也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根本对立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和资产阶级的
道德规范。[10]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格局中,道德主体
是否能正确地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明智地选择符
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道德规
范作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坐标,直接决定了该道德主
体人格的规格。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多数
人仍然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保持较
高的人格规格,但也有少数人,面对金钱、权利的
诱惑不能把持自己,损人利己,为所欲为,资产阶
级的金钱万能观念与封建地主的特权思想遗毒在一
些人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这种人,由于
他们遵循的道德规范性质上本身就是错误的,由此
所折射出的人格规格是非常低的。
道德规范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层次性,
同一性质的道德规范可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不同层
次。对道德主体而言,对某一性质的道德规范的选
择,必须具体落实到某一个层次上,道德主体所遵
循的道德规范层次也反映其规格高低。就我国目前
来说,大多数人能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道德规
范作为行为的准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具有同
样的人格规格,因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一个涵盖
多个层次的体系,依据道德对人们行为要求的高
低、道德践行的难易程度以及道德要求的对象差
异、范围大小可将它划分为五个层次:社会主义公
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社会家庭生
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的特殊道德规范、社会主义
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最高道德规范。[11]五个层
次呈阶梯式逐级上升,道德主体选择作为行为
准绳的道德规范层次越高,其规格也相应越高,反
之,则越低。
总之,道德主体的规格高低取决于道德主体在
复杂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取舍,若他能够选择社会
主导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那么他就具有较高的48道德人格内涵新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