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题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C.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A.党的十五大 ( )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 )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坚持改革开放 ( )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民主法治 ( )D.坚持科学发展 ( )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A.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C.中共十六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B.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C.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 )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发展和谐文化 ( )B.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A.加强思想文化建设(√)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 )D.发展经济 (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B.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C.坚持改革开放(√)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10.“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A.《共产党宣言》(√)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 )C.《全世界和谐》 ( )D.《论十大关系》 ( )11.“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讲这段话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A.陈云 ( )B.邓小平 ( )C.周恩来 ( )D.毛泽东(√)12.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A.保障 ( )B.创新 ( )C.发展(√)D.管理 (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的是()A.公平正义 ( )B.诚信友爱 ( )C.民主法治(√)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14.第一次把“和谐”写入我国现代化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党的文件是()A.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 )B.中共十三大报告 (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 )二、多选题1.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著作是()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包括()A.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B.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C.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以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D.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3.和谐社会就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 )C.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D.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态良好 (√)B.生活富裕 (√)C.生产发展 (√)D.生态平衡 ( )6.目前,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B.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D.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A.政治文明建设 (√)B.和谐社会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物质文明建设 (√)8.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A.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 )B.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C.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D.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三.辨析题1.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放在首位。
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2)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条件。
(3)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简答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答案:(1)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化解矛盾、规避灾难并由此促进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
(2)在当前,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研究,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简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答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2)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