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 第5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Vol.32 No.5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Sept.,2006
y
论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邱业伟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市400065)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情势变更发生的因素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合同履行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情势变更早已为司法解释和审判实践认可并日益被重视,因此对情势变更原则的深层研究也日益迫切。就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的影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合同法在立法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情势变更原则;合同效力;影响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5-0121-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6和5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6都尚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是,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下,导致情势变更发生的因素并因此
直接影响到合同履行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就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的影响进行深层次的
剖析,这对合同法在立法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司法实
践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及其与不
可抗力和商业风险的关系
所谓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在
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
能预见和不能克服的、致使合同关系基础丧失或动摇、不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客观情况(情势),如
果继续坚持履行合同,必然会造成一方当事人的重
大损失,产生显失公平的结果,有违诚信和公平原则,因此,遭受情势变更受损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
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原合同,并免除其不
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的民事法律准则。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11从客观上讲,必须要发生情势变更的客观
情况,并致使合同关系基础丧失或动摇。这是适用
情势变更原则的前提条件。比如,建筑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情势变更的事由是材料设备价格上
涨幅度太大,而且价格上涨幅度与订立合同时相
比,是重大的、根本性的,致使合同赖以成立的价格基础产生了根本性改变,继续按原承包合同履行,
承包方将会无利可获甚至亏本,在这种情况下,就
应当认定发包方、承包方双方订立的合同关系基础
丧失或动摇了,该合同就应当变更或解除。21从主观上讲,情势变更必须是合同当事人
不能预见、不能克服的。如果合同当事人在缔约时
能够预见,或虽不能预见,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能够克服情势变更,就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因为
合同当事人在缔约时能够预见情势变更,表明其愿
承担该风险,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能够克服情势变
更,表明情势变更不复存在。31从时间上讲,情势变更必须发生在合同依
法成立后,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消失前。如果情势变
更在合同成立以前就已发生,则应认为合同当事人
已经认识到发生的事实,合同的成立是以已经变更
的事实为基础的,不允许事后调整,合同风险只能
由明知或应知事实变更的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后发生的情势变更与合同无关。
41从归责原则上讲,情势变更是不可归责于
合同当事人的过错原因引起的。情势变更必须是
合同当事人自身过错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如果情势
变更(如价格上涨)是合同当事人自身过错(考虑不周或违约)造成的,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则不能适
用情势变更原则,显失公平的后果应由过错责任方
承担风险或违约责任。
51从法律后果上讲,必须是由于情势变更导121y收稿日期:2005-09-12作者简介:邱业伟(1952-),男,湖南常德人,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商法学。致一方当事人遭受重大损失、显失公平。这是适用
情势变更原则的核心。显失公平应以社会上一般人的看法来加以判断。以建筑承包合同材料设备
价格上涨为例,显失公平应当以承包方是否能因承
包工程而获得利润为准,如果按原合同履行,仍有
利可获,就不属于显失公平,也就不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二)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的区别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6第117条第2款规
定:/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0
就此而言,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相同之处在
于:两者都是合同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两者都是发生在合同关系成立
之后,履行完毕之前;两者都可引起合同的变更或
解除;两者都具有免除合同义务人不履行原合同义
务的违约责任[1]。然而,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也有区别:
11两者适用的事由性质不同。不可抗力适用
的事由是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延期履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包括自然灾害,如水灾、
山洪、地震等,社会现象包括社会事件,如战争、动
乱等。情势变更适用的事由是影响合同关系基础
的社会经济情势的剧变,社会经济情势剧变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策计划以及经济行政管理
措施的重大改变;物价大幅度涨落;货币大幅度贬
值或增值;汇率的异常波动;国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经济制裁,取消外贸优惠政策等。
21两者直接造成的后果不同。不可抗力以灾
难性事件直接造成合同的绝对(永久)履行不能或
相对(暂时)履行不能。如火灾造成货物全部烧毁供货方绝对履行不能;洪水中断交通供货方不能按
期将货物送交购货方,只能待洪水消除,交通恢复
后继续履行供货义务的相对履行不能。情势变更
以社会经济情势剧变造成合同履行的显失公平,如继续按原合同履行将给合同一方造成重大损失。
31两者当事人享有的民事权利性质不同。在
不可抗力情况下,合同当事人所享有的变更合同(如延期履行、部分履行)或解除合同的权利为形成
权,是法律规定的。只要不可抗力确实发生,遭受
不可抗力当事人及时履行了法定的通知和证明义
务,即可通知对方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不需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在情势变更的情况下,合同
当事人享有的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为请求权,必
须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解除合同,一方当事人不能以通知方式变更或解除合同。
41两者的法律效果不同。因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时,发生的法律效果是:合同
解除;合同变更;免除未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的法
律责任;延长合同义务的履行期限。情势变更的法
律效果是:合同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可诉诸法院或申请仲裁;法院或仲裁庭认定情势变更成立后,
如果认为合同尚有履行意义(价值),则可变更合
同,以消除履行合同会产生的显失公平的结果,如
认为合同履行已无意义或通过变更合同也不能消除显失公平的结果,则应解除合同。
51两者免责情况不同。不可抗力情况下当事
人责任的免除是绝对的,不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要充分考虑公平原则,不能简
单、绝对地予以免责。处理案件时应根据案件具体
情况,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分担损失或由一方给予另
一方一定的补偿。61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不可抗力除适用于
合同法领域外,还适用于侵权行为法,同时还能够
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止,适用于诉讼时效。情势变更主要适用于合同关系。
71两者功能、目的不同。从功能上讲,不可抗
力属于法定免责事由,出现不可抗力后,法律免除
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情势变更原则是一项指导合同公平履行的原则。从目的上讲,不可抗力解决的
是不让未履行义务方承担民事责任;情势变更原则
解决的是消除履行合同会产生的显失公平的结果。(三)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的区别
市场经济存在着竞争,竞争就必然有风险。商
业风险指的是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而
且能够预见的,合同履行所出现的不公平的后果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客观情况。情势变更与商业
风险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发生在合同关系成
立后,履行完毕之前;两者都会因履行合同出现不
公平的后果。但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是不相同的,两者的区
别主要是:第一,商业风险属于从事商业活动本身
所存在的客观情况,作为合同关系成立基础的客观情况的变化未达到异常剧变的程度。一般性的市
场供需关系变化、价格涨落属于商业风险范畴。情
势变更不属于从事商业活动本身所存在的风险,而
是因为作为合同关系成立基础的客观情况)))社会经济情势的变化达到了异常剧变的程度;第二,
商业风险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且
能够预见的;情势变更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122不能预见的;第三,商业风险带给当事人的损失,可
归责于当事人;情势变更造成当事人的损失,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第四,商业风险仍应继续履行合同;情
势变更不应继续履行原合同,而应变更或解除合同。
二、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影响的深
层理论剖析
(一)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影响的理论观点
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在合同法学
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先后两次发生效力,第一次效力在于能够使
合同一方当事人单方变更合同,第二次效力则在于
能够使其单方解除合同,第二次效力的产生以第一次效力的作用不能排除合同履行所引起的显失公
平为前提。另一种观点认为上一种观点是错误的。
该观点认为,包含于其中的所谓情势变更原则的两
次效力,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先后发生的。在情势变更的情形下,一方当事人在事实上或者只能变更合
同,或者只能解除合同,而绝不可能先变更合同然
后再解除合同。还有一种观点是,情势变更原则只存在一次效力即变更,以国家强制力否认超过了市
场风险的那部分利益,使合同部分无效。情势变更
不存在解除,因为以国家强制力来解除合同无异于
宣布整个合同无效。如果是无偿解除,就相当于在对超过了市场风险的利益不平衡进行干预的同时,
对未超过市场风险的利益不平衡也予以否定,而这
是对合同强制力的否定,对市场风险的否定;即使是有偿解除,对于未超过市场风险的利益进行补
偿,仍然破坏了合同强制力,从而破坏了交易安全、
交易秩序[2]。
我认为,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变更合同。其目的是适当平衡
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消除履行合同会产生的
显失公平的后果;其次是解除合同。当变更合同不
能消除显失公平的后果,或者履行合同已毫无意义时,允许解除合同。情势变更原则影响合同的效力
并非是不可能是按先后顺序发生两次,即先变更合
同然后再解除合同,而应是根据合同关系、利益状况、履行意义、能否消除显失公平等具体情况来确
定到底采用变更合同还是解除合同。也就是说,变
更合同和解除合同是情势变更原则影响合同效力
的两个方面,当情势变更影响到履行合同会产生显失公平后果或毫无意义时,应根据合同履行的具体
情况来确定采用其中之一,而非一定要从顺序上按
先变更合同然后再解除合同进行。(二)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影响的理论依据
情势变更原则为什么能对合同效力产生变更或解除的影响?产生影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
是我一直在进行深层解剖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
为,合同效力决定于合同的有效要件,情势变更原
则能对合同效力产生影响,当然就说明了合同的有效要件产生了瑕疵。消除合同有效要件瑕疵,恢复
合同要件的有效性,或否定合同要件的有效性,直
接关系到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因此,可以说,
情势变更原则对合同效力影响的理论依据就是合同的有效要件。
合同的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依法成
立的合同将对合同当事人乃至第三人产生的法律后果,或者说法律的约束力。这种法律后果是立法
者意志对当事人合意的评价的结果。当法律对当
事人合意予以肯定性评价时,发生合同当事人预期
的法律后果,即合同生效,能达到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当法律对当事人合意给予全然否定性
评价时,则发生合同绝对无效的后果,法律不允许
实现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当法律给予当事人合意相对否定性评价时,发生合同可变更、可撤
销或效力待定的法律后果,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
目的能否实现尚难以确定。合同符合了法定的生
效要件,便能实现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受到法律保护。
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是:
11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能力。订立合同的能力指的是合同主体能够
独立订立合同并独立承受合同权利义务的资格。
依据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6第2条规定,合同主
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合同,法律对合同主体的意思表示的能力
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自然人,以及依法取得
法人和其他组织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才具有订立合同的能力。此外,针对特殊合同来讲,合同主
体除应具备上述主体资格外,还应当具备与其订立
合同/相应0的订立合同的能力,如订立烟酒合同的合同主体,还应当取得国家批准的烟酒经营资格。
21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真实。意
思指的是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内心的活动状况,
是合同当事人的内在意志,具体地说,就是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和愿望。意思表示指的
是合同当事人将自己的内在意志通过外在的形式
(或说意思)表示出来,比如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