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6期2012年6月 1671—1815(2012)16—4050—06 科学技术与工程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V01.12 No.16 Jun.2012 ⑥2012 Sci.Tech.Engrg.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程红萍马明远张波
(西安欧亚学院,西安710065)
摘要 为了对卫星和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测控,建立了完全覆盖模型和动态跟踪模型,得到建立测控站的 个数,并用相关的实际数据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与应用性。 关键词 完全覆盖模型 动态跟踪模型 测控站个数 中图法分类号V556.8; 文献标志码A
1问题的提出
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 J,往往
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测控设备只能
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
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
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
利用模型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具体问
题如下:
(1)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
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
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
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日的球面
S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
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该建
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
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3)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
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
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
2模型假设
(1)假设对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迹近似为圆;
2012年3月21日收到 第一作者简介:程红萍(1971一),女,陕西大荔人,讲师,硕士。研究 方向:高等数学、数学建模。E-mail:chenghongping_2005@163.com。 (2)假设地球为球体;
(3)假设所有测控站的站点都在地平面上。
3符号说明
R一地球半径,H~卫星或飞船离地面的距
离,0一测控站所测控区域横截面圆心角的一半,口
一测控范围与地平面的夹角,n一测控站点的个数,
OL一卫星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固定夹角,P一纬
度值, 一经度值, 地一地球自转角速度, 一卫
星自转角速度,t一测控站测控时问的一半。
4问题分析
前两个问题研究的是在不同要求下,至少设定
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
控。由于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面以上的
空域,且在与地面夹角3度以下的范围内测控效果
不好,所以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
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
对于问题1.1,要求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
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对卫星测控。由_卫
星知识可知,测控站点都会处在赤道平面,即卫星
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共面。由于卫星所在位
置的特殊性,需要讨论卫星的运行状态,我们分同
步卫星和异步卫星来考虑。
对于问题1.2,要求在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
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
日的球面s上运行的情况下对卫星测控。方案一,
16期 程红萍,等: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4051
不考虑卫星的具体运行情况,通过对卫星运行的轨
道面进行合理划分,求得最少个数。方案二,对卫
星从起点到再次回到起点的运动过程进行全程跟
踪,首先计算一个测控站对卫星的最大跟踪时间,
然后依据卫星绕行周期求得卫星绕地一圈所需最
少测控站个数,最后乘以卫星绕地圈数,得到总测
控站个数。
对于问题1.3,利用问题1.2的模型对所选定
卫星在运行和发射过程中测控站的分布情况进行
分析评价。
5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对于问题1.1
因为测控站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由
卫星知识可知,测控站会分布在赤道平面上,即卫
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共面。
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卫星与地
球的运动状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卫星或飞船的运动速度与地区自转速度相
同,即卫星与地球同步,这时卫星一直处于同一地
面上空,所以只需要一个测控站即可。
(2)卫星或飞船的运动速度与地区自转速度不
相同,即卫星与地球不同步,每个测控站所能测控
的范围如图1区域,
图1测控站所能测控的范围
根据图1并利用正弦定理 = b = C
可知:
= Rsin 90 (1) ( + ) sin DcD 、 即 sin/_OCD= ;
/__OCD…csin( )。
利用三角形中三角之和等于180。可知:
0=180。一 OCD一(90。+ )=
90 卢一csin( )。
根据以上公式所求的测控站个数为: 360。 1R0。 一百 9—0 ̄-—13-a—rcsin—(R"s in(90 ̄+/3))
180  ̄
90 (n∈N) (2) 。一 —arcsinf R+H1、“一一
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
度以上的空域,所以 =3 OO 180。 ———■ 87 ̄ -arc “( ) (3)
图2测控站能覆盖的区域
利用MATLAB软件作出关于测控站测控个数
与卫星或飞船离地高度日的曲线图观察可得:
观察图3说明:测控站的最少个数n随着卫星
或飞船的离地高度日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当离地高
度日趋近于无限大时,测控站的个数只需要两个就
可以覆盖全球了。
5.2对于问题1.2
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
定夹角,设为OL,根据文献[2],可知卫星的运行轨
道位于北纬 与南纬 之问的一个带状区域上空。
4052 科学技术与工程 12卷
嘣 髫 嚣 帐 港
图3 测控站的数量与卫星离地高度
为实现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达到
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采用两种模型来分析。
5.2.1 模型1:完全覆盖模型
尽量减少测控范围圆之间的重叠部分才能测
控站覆盖的有效区域最大,所以就必须充分利用每
一个测控范围圆面积。而正六边形网络划分方法
则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个节点的圆域面积 。
测控站测控的覆盖范围可表述为是以该站点
为圆心,以测控范围半径r为半径的圆。依据以上
的信息,将测控站的位置进行排列,并对矩形区域
进行网格划分中,将圆两两相交的部分简化,用线
段代替圆相交部分,即用圆的内正六边形来代替圆
形,如图4所示。
图4 内正六边形代替圆形
利用正六边形网格划分的方法可以知道在给
定的区域内充分利用测控的范围,就是使得该区域
的长和宽的区域带内充分利用。
根据图5的分析可知:AB为测控站测控范围弧
段。
由弧长公式(f: )可得: a一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夹角(轨道倾角);口一日]测控区域 边界与地平面夹角; 可测控区域横截面上的圆心角的一半; R一地球半径;日一卫星离地高度 图5测控站测控的弧段
A—B=2108'0rr( Ⅳ)= (4)
测控站测控范围面积:
s =盯(竽) (5)
则一GH= ( = (7)
f3_xr(R+H)a ……取2 180 A纵 I————I 【 J(1 j刀 上耿 L
16期 程红萍,等: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4053
(2)在横向方向上的测控站个数为
【[ 2 ar(R+H)_
ol =[n横 【 ・ 【 J。
根据在纵向和横向的个数得出所需总的测控
个数为:
一 [ 1c
Ot为轨道倾角,而所求圆心角的一半0=90。一
JB—csin( )
从模型1得出的是测控站个数n与卫星离地高
度日和轨道倾角 的关系模型。
5.2.2模型2动态跟踪模型
在卫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夹角,且
地球自传时,对该卫星可能飞行区域进行完全的测
控。为了运用最少的测控站达到全程跟踪的目的,
则要求每个测控站应跟踪的时间最长。根据相关
知识,只有当卫星从测控站正上方经过时,测控站
的测控时间最长,即对卫星运动轨道的测控距离最
长。在模型中我们以卫星刚好在测控站正上方为
起点分析,这时卫星与测控站有相同的经度和纬
度,所以测控站在空问的位置表达式为:
a】=(R,P, )。 卫星在空问位置可表示为:
b1=(R+H,P, )。 设定当经过t时间后,卫星刚好到达测控站可
测控范围的边界处,这时观测站在同纬度上发生了
蚋t个单位的经度变化,此时
测控站在空问位置可表示为:
a2=(R,P, + 地t)。 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存在夹角,
所以卫星在纬度和经度上都发生了变化,此时卫星
在空间的位置可表示为:
:[R+ + +( 一 地t]。
由图7可知:因为卫星此时处于测控站的边界
处,所以向量(6 一o )与向量8 的夹角为90。一3。
=87。,即 . — .— .----+ (b2一a2)^a2=87。。 球. 。・
图7测控站观察的始末
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球面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
则有: 4 a2=(R・sinpcos( +∞地t),R・sinpsin( + 地t),
Rcosp),
b,= ( +t/)。sin(p+
(R+/4) n(p+ ‘ cos(+ 。
n( + ・
( +t/)Ⅷs P+ ・ ) )
利用向量内积得: (-6- +一 ) =f — l J fc。s87。。
口 ,6 各分量都含有参数t,因此可得:
()=( — )・ —l— JJ87F t b cos87。=0 ()=(:一口:)・Ⅱ 一l 6 一0 J・l 0 J 。=
利用MATLAB软件求得出t。
由于卫星从进入测控区到位于测控站上空再
到离开测控区的两段时间相同,所以卫星被一个测
控站测控的总时间为2 t。
卫星绕地一圈,测控站的个数:
1丁 。 蔷。
地球自转一圈,卫星绕地圈数 24。 』卫 由于卫星在高度为 的球面上运行速度恒定
则所需测控站的总个数为:
24 12 n一’ 了。
若已知第一个测控站的球面坐标为(R,P, ),
则下一个测控站的球面坐标为
( +( 一 地) +( ) )。
对于问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