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城乡形态问题研究述评——兼论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

国内外城乡形态问题研究述评——兼论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

第28卷第3期 2012年5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_28.NO.3 

May.2012 

国内外城乡形态问题研究述评 ——兼论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 

李 泉,林 柯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城乡形态问题研究是区域科学、经济地理及规划建筑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不同时期国 内外不同学者立足不同研究视角就城乡形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成为新时期中国城乡统 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形态、乡村形态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及其思想演变历程进 行了系统梳理和简要述评,并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理论讨论与实践反思。 【关键词】城市形态;乡村(聚落)形态;城乡一体化;新型城乡形态;述评 【中图分类号1F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12)03—0029—07 Review on Urban and Rural Form Problem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lso on New Urban and Rura1 Form in China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Integration LI Quan.LIN Ke (School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Urban and rural form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lanning construction science,the scholars of many studies and different opinions in the different aspects in different peri— ods about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may becom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 tO mak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 ment integration in the new tim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urban and rural form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n make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self-examination on the new form of urban and ru— ral in China during its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urban form;rural form;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new form of city and contryside;review and discussion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生的过程中科学处理 城乡关系和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 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 对待和应对的重要历史发展任务;逐步消解城乡 差别、工农差别,把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结合 起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 标志,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城 乡一体化为基本目标的新型城乡形态,是新时期 城乡区域面对自身发展新问题和新矛盾而产生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也是城乡在未 来较长时期内真正实现要素互补、城乡一体和和 谐共生、共同富裕的有效发展形式。现阶段中国 在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与现代化、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同步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基于成一渝统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实践中国各区域 呈现不同的新型城乡形态。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 城乡形态问题的研究文献与代表性成果,有助于 中国有效应对“十二五”时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 面临的基本挑战,为探索如何实现城乡区域系统 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体系合理化调整、城 乡形态合理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问题提供 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1OXJY一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泉(1976一),男,甘肃宁县人,兰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区域经济学理论 研究。 

~29~ 一、

国内城乡形态研究述评 

在中国较长历史时期的封建社会,很早就出 现类似城市规划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使人们对 外部环境怀有敬畏的态度,由此产生许多布局合 理的聚落形态。当时,城镇作为特定功能的综合 系统,其形态深受中轴、对称、方正、高低与大小等 级皇权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东南沿海沿河的 城镇形态仍然以传统的规划及建设范式主导附加 殖民地特征。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形态的自主 性巨大转变,有关城市形态的研究成果零星出现。 由于与西方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整体上 的城乡现代化起步较晚。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规 范研究大约始于1980后的改革开放年代。基于 城乡本身的特征识别与发展态势,国内对城乡形 态问题的不同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态和乡 村聚落形态方面。 (一)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有关中国现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最早是由一 些西方学者在城市结构模式的深刻影响下,从理 论对比的角度进行的若干解释性研究。例如, 1979年香港学者罗楚鹏曾提出中国城市内部结 构的解释性模型,即由4个同心圆组成的城市地 域结构:老城核心区、工业一居住单元、绿带等开 敞空间和食品、农作物和加工工业区【 。该模型 主要是从城市内部社会服务中心配置体系角度来 探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布局形态的,没有对 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别进行 解释。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 中观和微观层次的研究在近2O年来才逐步增多。 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大约在1980以后,随着改革开 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城市化不断加速推进,这一时 期城市规划、地理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纷纷关 注城市形态的研究,直接导致1990年以来国内对 城市形态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主要涉及对城市 形态的概念界定、演变模式、空间布局、结构优化 和动力机制分析以及演变规律探讨等方面。21 世纪以来,中国城乡也不同程度地融人全球一体 化与信息网络化,因此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研究 更加关注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上也逐步趋 于定量分析和微观解剖。 在以上理论探索的过程中,代表性的研究内 容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城乡边 缘区与郊区化、都市区(圈)及城市群(带)、城市形 3O~ 态演变成长的动力机制、城市形态演化的政治经 济社会与文化制度因素、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特 定区域城市规范与实证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方法 论研究、城市形态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等方面。 围绕以上不同内容,国内出现了非常丰富的代表 性论著,主要成果包括:朱锡金进行的中国城市空 问形态研究;崔功豪的关于城市边缘区用地转化 规律、人口特性、社会特性、经济特性、土地使用、 地域空间形态、长江中下游城市带的形成的系统 研究,武进的城市外部形态类型研究;顾朝林的大 城市的空间增长形态及发展规律研究,胡俊的中 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内外部形态研究, 王建国提出的基地分析、心智地图、标志性节点空 间分析、序列视景分析、空间注记分析、空间分析 辅助技术、电脑分析技术等7种城市形态的分析 方法;姚士谋、帅江平的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 房地产开发、高新区的出现所带来的城市形态变 化研究,周一星关于典型城市郊区化特征及其中 西方对比研究;张京祥对城镇群体空间的综合研 究,相秉军对苏州城市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 志等五个城市形象要素的整体空间形态实证分 析,段汉明提出的“城市体积形态”概念和测定方 法;吴良镛在编制《京津唐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 划》时提出的“交通轴+城镇组团+生态绿地”的 发展模式及塑造区域人居环境新形态的主张,熊 国平、杨东峰、于建勋等人对2O世纪9O年代以来 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与评价性研究,等 等口 。与此相应,有关城市形态及其与所涉及 到的内容相关的论著也先后发表和出版。 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各自的差异启示我们,城 市形态的研究只有不断走向细化和深化,逐步从 静态的现实描述转向动态的过程分析,注重多种 因素对于城市物质结构的全面影响,才能增强城 市形态研究的理论强度和科学性,也才能对我们 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基础。就国内研究来 说,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城市发育机制、结 构形态、及其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现代城市结 构形态发展历史演变、特征、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 郊区化、城市社会空间解构、城市产业空间发展、 城市各类问题与城市转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研 究内容的演进线索首先表现为对国外理论的学 习,其后便是认识到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局限性和 不适应性,进而在学习借鉴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 出适合中国城乡发展实际的城市形态理论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