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卫生学》练习题(最新整理)

《食品卫生学》练习题(最新整理)

《食品卫生学》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菌落总数不可反映食品的A.耐保存性B.卫生状态C.清洁状态D.被粪便污染的程度2.鉴定猪肉腐败变质的最敏感指标是A.嗅觉B.二甲胺和三甲胺C.挥发性盐基总氮D.K值3.下列可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是A.加碱B.加酸C.加热D.通风4.食品中有害金属污染的毒作用特点不包括A.有强蓄积性B.有生物富集作用C.对人体的危害以急性中毒为主D.进入人体后排出缓慢5.不具有抑制亚硝基化过程的营养素是A.VitC B.Ca C.VitE D.黄酮类化合物6.食品杂物污染的特点不包括A.可严重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B.可破坏生产企业形象C.大多污染物肉眼可见D.直接威胁消费者的健康7.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有特殊的抑制作用的细菌是A.沙门菌B.肉毒梭状芽胞杆菌C.李斯特菌D.变形杆菌8.我国允许按生产需要使用而不加限制的甜味剂是A.甘草B.阿斯帕坦C.甜蜜素D.糖精9.禽蛋中的常见致病菌是A.副溶血性弧菌B.沙门菌C.肉毒梭菌D.志贺菌10.传统工艺制作的皮蛋中,易超标的污染物是A.铅B.沙门菌C.镉D.葡萄球菌1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典型的症状是A.潜伏期短B.恶心、剧烈而频繁的呕吐C.上腹部剧烈疼痛D.水样便12.能以丙二醛含量的多少反映其酸败程度的油脂是A.棉籽油B.猪油C.大豆油D.茶油13.下列关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原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内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B.家庭自制的低盐浓度并经厌氧条件的加工食品或发酵食品为中毒好发食品C.潜伏期越短死亡率越高D.以对称性颅神经受损的症状为其临床特征14.河豚鱼体内,毒素含量最高的是A.鱼肉和鱼皮B.脾和肾C.肝脏和卵巢D.鳃和眼睛15.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毒作用机制为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B.肝损伤C.肾损伤D.血液毒16.容易污染食品,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细菌多数是A.致病菌B.非致病菌C.条件致病菌D.致病菌+条件致病菌17.菌落总数不可反映A.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B.食品的耐储藏性C.食品的清洁状态D.食品的卫生质量18.低温保藏(冻藏)食物的主要卫生问题是A.蛋白质腐败B.糖酵解C.脂肪酸败D.霉变19.以下食品中N-亚硝基类化合物污染最严重的是A.奶类B.蔬菜、水果C.酒类D.腌肉制品20.下列可阻断体内亚硝胺合成的营养素是A.蛋白质B.碳水化合物C.脂肪D.维生素C21.以下食品中,在加热过程中较易产生丙烯酰胺的是A.煎猪排B.烤鱼C.炸薯条D.炸鸡腿22.苯甲酸对多种微生物发挥杀菌、抑菌作用所需的条件是A.低温B.高温C.酸性D.碱性23.味精曾引起“中国餐馆综合征”,其化学名是A.丙氨酸钾B.鸟苷酸二钠C.谷氨酸钠D.谷氨酸钙24.山梨酸发挥抑菌作用的机制是A.抑制微生物细胞呼吸酶的活性B.抑制菌体内脱氢酶系的作用C.抑制菌体内遗传物质的合成D.抑制微生物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25.粮谷贮存的安全水分为A.8%~10% B.10%~12% C.12%~14% D.14%~16%26.下列不属于保持鱼类新鲜的有效措施是A.低温B.盐腌C.日晒D.减少鱼体损伤27.脂肪含量高的鱼不宜久藏,原因是A.多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破坏B.贮藏时间越久,多不饱和脂肪酸越易转化成饱和脂肪酸C.脂肪酶在-15℃~-18℃时仍具有活性,造成脂肪分解D.贮藏时间越久,脂肪含量将降低28.棉籽油的主要卫生问题是A.黄曲霉毒素B.游离棉酚C.铅D.芥酸29.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A.禽、畜肉B.海产品C.奶类及制品D.禽蛋30.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A.尼可刹米B.阿托品C.美兰D.二巯基丙醇31.谷类的安全水分为A.6%~8% B.8%~10% C.10%~12% D.12%~14%32.可能与婴儿肉毒中毒有关的食品是A.奶粉 B.米粉 C.蜂蜜 D.果汁 二、多项选择题1.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可用于以下哪些食品腐败鉴定的化学指标A.禽、畜肉类B.大豆类C.海产品类D.粮食类E.蔬菜类2.关于N-亚硝胺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在人体内合成B.有强致癌性C.是终末致癌物D.中性、碱性环境中较稳定E.具还原酶的微生物能够促进合成3.下列物质属于甜味剂的有A.苯甲酸B.木糖醇C.甘草D.山梨酸E.谷氨酸钠4.油脂酸败常用的卫生学指标有A.酸价B.农药C.过氧化值D.羰基价E.有害金属5.下列属于食物中毒范畴的是A.暴饮暴食性胃肠炎B.甲型肝炎C.肉毒中毒D.伤寒E.醉谷病9.简述防止杂环胺危害的措施。

10.简述酶制剂的卫生要求。

11.简述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12.简述预防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六、论述题1.试述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

2.试述结核、布氏杆菌病、口蹄疫及乳房炎等各种病畜奶的处理。

3.试述预防黄曲霉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的措施。

4.试述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其管理。

5.试述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条件及卫生学意义。

6.试述沙门菌食物中毒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食品卫生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A3.A4.C5.B6.D7.B8.A9.B 10.A 11.B 12.B 13.A 14.C 15.A 16.B 17.A 18.C 19.D 20.D 21.C 22.C 23.C 24.B 25.C 26.C 27.C 28.B 29.B30.C 31.D 32.C二、多项选择题1. ABC2.ABDE3. BC4. ACD5.CE6.ABCDE7.ABDE8.ABDE 9.ABCE 10.ABDE 11.BE 12. AC三、填空题1. 急速冷冻缓慢融化2. 亚硫酸盐3. 硝酸盐亚硝酸盐4. 后熟自溶5. 减少鱼体损伤6. 溶血型脏器损害型7.水解氧化8.天然食品添加剂人工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9.天然色素合成色素10. 0℃11.僵直后熟12.亚硝酸盐13.40K 14. 神经四、名词解释题1.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适用于蛋白质含量丰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2.指在某一温度和条件下,活菌数指数递减时间,也即杀灭90%活菌所需时间。

表示某种微生物加热死亡速率和耐热能力。

3.又称发色剂,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为达到工艺要求,添加于肉类食品原料中可使与肉制品呈现良好色泽的非色素物质。

如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等。

4.油脂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称为油脂酸败。

5.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6.食品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使食品成分分解,感官性状改变,因而降低了或失去了食用价值的各种变化。

7.指罐头食品中所有的肉毒梭菌芽胞和其他致病菌、以及在正常的贮藏和销售条件下能引起内容物变质的嗜热菌均已被杀灭而言。

8.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9.指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物质。

主要是用于加速加工过程和提高产品质量。

10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1.是罐头食品常见的一种腐败变质,表现为罐头内容物酸度增加,而外观完全正常。

12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育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五、简答题1. ⑴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同程度地带有使人难以接受的不良感官性质,如刺激性气味、异常颜色、酸臭味道、组织溃烂等。

⑵食品成分物质有严重分解破坏,不仅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发生降解破坏,而且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也有严重的流失和破坏,使食品的营养价值严重降低。

⑶腐败变质食品一般都有大量微生物繁殖,由于菌相复杂和菌量增多,所以致病菌和产毒霉菌存在机会较大,增加了引起人体不良反应和食物中毒的可能性。

2.⑴杀虫、灭菌和抑制根茎类食品发芽等效果良好。

辐照杀虫比药物熏蒸节省时间,杀虫彻底,且无残毒。

⑵食品在辐照过程中仅有轻微的升温,称为“冷加工”,在照射剂量恰当的情况下,食品的感官性状及营养成分很少改变。

⑶由于射线的穿透力较强,可以照射小包装,也可照射大型包装,适于工业化生产,且可在不解开包装的情况下照射,工作效率高。

⑷食品辐照后不用冷藏保存其鲜度可达数月到一年之久,能有效地延长食品货架寿命,便于运输以满足边远地区和特殊作业人群的需要。

食品辐照对某些产品可以进行有效的检疫处理,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

3.⑴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⑵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⑶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⑷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⑸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⑹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4.油脂酸败使油脂分解出游离脂肪酸,产生酮、醛类和低级脂肪酸及各种氧化物等。

⑴造成感官性状的变化,产的生强烈、不愉快的气味和味道。

⑵油脂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酮、醛、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均有毒性,能影响体内的正常代谢,危害机体的健康。

⑶油脂酸败后会降低营养价值: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破坏;含有维生素A.D和E失去活性;用酸败油脂加工烹调使其他食物中对氧不稳定的维生素遭受破坏。

⑷油脂氧化产物与肿瘤有关。

5. ⑴感染型病原菌随食物进入肠道后,附着在肠黏膜上或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的肿胀、充血、白细胞浸润、渗出等炎性病理变化;释放出内毒素引起体温升高,并与致病菌协同,刺激肠黏膜而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⑵毒素型某些病原菌污染食品后,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引起急性胃肠炎反应的外毒素(肠毒素),多数肠毒素对酸有一定的抵抗力,主要作用于小肠黏膜,可改变细胞的分泌功能,使细胞对CL-的分泌亢进,同时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使Na+、CL-、水在肠腔潴留而致腹泻。

⑶混合型某些病原菌,某些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致病菌对肠道的侵入(感染型)及其产生的肠毒素(毒素型)的协同作用,其发病机制为混合型。

6. ⑴加强对河豚鱼的监督管理:河豚鱼应集中处理,禁止鲜河豚鱼进入市场。

在加工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应先断头(弃掉)、充分放血、去除内脏、皮,最后用清水反复冲洗鱼肉,加入2%碳酸钠处理24小时,然后将其制成干制品后安全无毒,方可出售。

其加工废物应妥善销毁。

⑵市场出售海杂鱼前,应当经过仔细严格的挑选,将挑选出的河豚鱼进行掩埋等适当的处理,不可随意抛弃,以防止被其他人拾食引起中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