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名:***系别:音乐学院双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指导教师:***2016年5月7日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引言 (1)一、杜甫的生平 (1)(一)少年时期 (1)2.游历时期(732——747) (1)(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1)(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2)(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2)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2)(一)以《望岳》为例 (2)1.时代背景 (2)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2)(二)以《石壕吏》为例 (3)1.时代背景 (3)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3)(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4)结语 (4)参考文献 (4)致谢 (4)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摘要浅析唐朝从盛世到落魄的背景下杜甫的思想转变。

关键词《石壕吏》;《望岳》;思想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Du Fu thoughtIn "Wang Yue" and "Li" as an example of this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hill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u Fu, a childhood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hought, but also because of social dark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of thought after the biggest difference, Du Fu's life has left many of the popular poetry," Wang Yue "and" Shihao officials "is the most prominent he thought two pieces from the Wangyue, it will be extremely temporary, a glance" daring heroism to the Shihao officials "for the runners of the cruel, old woman helpless, deeply saddened but helpless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both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prosperity to the abjection of Du Fu's thoughts change.Key words"Shihao official"; "Wang Y ue" ; thought引言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享年58岁。

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风格也从前期的浪漫主义的萌芽演变到最后达到了现实主义顶峰,杜甫的中年时期的作品多以写实为主,对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概括并加以描写。

最能体现他带有浪漫主义,意气风发的作品是杜甫在游历途中经过泰山所作的《望岳》,而最能体现杜甫写实的作品为三吏三别,本文以《石壕吏》为例探究杜甫究竟经历了什么?跟随笔者的脚步,浅析下杜甫风格的转变以及原因。

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种种矛盾。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生于唐玄宗在位时期,公元712年,号子美,河南巩义人,祖籍为襄阳。

出生在一个严格遵从儒家思想并恪守官职的落魄家庭,父亲杜闲曾做过司马和县令,祖父则是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杜审言。

杜甫经历了唐朝时期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

他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豪华,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由于他生活经历可以将杜甫的创作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少年时期1.少年启蒙期四岁启蒙,生长在儒学大亨的家庭,七岁开始写诗,多以写凤凰神兽为主,幼年观看的公孙大娘舞剑,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祖父杜审言在杜甫年幼时起了重要的榜样作用,加上杜甫本身的刻苦读书,在使他二十岁时便扬名天下。

2.游历时期(732——747)杜甫的在二十岁后离开书斋的生活开始了行万里路的游学时期,游学长达十年之上,游历过程中经过吴、越、齐、赵,游历途中曾在洛阳应试,最后以落榜告终,但一时的失意并没有打击到杜甫的心情,之后又与洛阳遇到李白,盛唐时期的李杜二人的诗句中透露着浪漫色彩。

这是“诗仙”与“诗圣”的初次见面并建立了深刻的友谊,后又遇到高适,因彼此的才华而心心相惜,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李白与杜甫与高适分别后,两人又同游齐州,后在东鲁短暂相见,而再次分别后,“诗仙”和“诗圣”便没有缘分再见,杜甫在这个时期仅留下20多首诗,其中以《望岳》最为出名。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可以看出在游历时期对待自然以及自身的洒脱,与意气风发。

杜甫青年时期为入世所做的积极酝酿。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深情回忆:“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对此,仇兆鳌注曰:“此叙少年自负,申言儒冠之事。

”诗句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正是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英才形象,这表现了青年杜甫准备入世的迫切心情。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时杜甫在长安落魄时期,这一时期的杜甫,满怀希望想通过参加科举而出仕,但在不料考试却失败了。

年仅四十的杜甫只能通过多次向唐玄宗献赋自荐,在自荐失败后,也和李白等人一样不得不走干谒之路,创作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诗歌,以求得他人的举荐,对象多是王公贵族,如西平郡王、汝阳王等。

最后只得了以个看守兵器,库房钥匙的小官,近十年生活的磨砺使杜甫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然而杜甫在仕途上不仅未能“立登要路津”,反而历经波折。

在遭受了两次科举失利的打击后,杜甫经历了一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经过一番奔波游走之后也仅仅只得到了河西尉的卑职。

杜甫在《官定后戏赠》中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由于不愿任职,朝廷就改授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这仍只是个负责管理兵甲器杖的低级官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又先后担任过左拾遗、华州司空参军这样的官职,但同样是艰辛备尝。

(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执政者的昏庸,不问朝事,奸臣当道以及节度使的权利日益渐大导致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唐代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战乱使农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杜甫是一位自幼便受儒家思想的人,因困于长安有十年之久,看到了天子脚下的人民的生活,加重了当时诗人们的创作方向。

《春望》则真切的写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伤害。

和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杜甫在潼关失守后,去投奔唐肃宗的途中又被叛军擒住,后来逃出叛军手里,面见了肃宗北任命为左始遗,但又因谏言得罪了肃宗后别贬为华洲司功参军。

在遍尝仕宦艰辛的过程中,杜甫也对早年的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乾元二年(759)所做的《立秋后题》中他说:“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由于从小便深受儒家“仁”的熏陶,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对人民的的生活的无奈。

而在期间他有写了多篇讽刺官场腐朽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则是标志着他对长安以及官场的失望。

在任职的过程中亲眼看到生活在生活底层的人们的惨状让他向屈原那样将忧国忧民,著名的作品有“三吏”“三别”则是杜甫从洛阳到华州的路途上的所见,以短短的几百个字便深刻的刻画出兵役对贫民的压迫,揭示了当时战乱对人民的伤害。

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历史性。

其中《石壕吏》给人触动较大。

虽然曾被朝廷征召为官,但已经绝意仕进的杜甫再也没有在朝廷担任一官半职。

在生命最后的十余年里,杜甫辗转漂泊于秦州、同谷、成都、夔州、湖南各地,流落终生。

在成都期间,杜甫度过了一段相对安闲的生活,浣花溪畔、黄师塔前、丞相祠里都留下了他流连的身影,此期他的许多诗作颇有陶诗闲逸的风格。

如《春日江村》:“农务村村急,溪流岸岸深。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艰难昧生理,漂泊到如今。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759年夏天,华州遭受天灾,《夏日叹》与《夏夜叹》的创作更能表达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感情。

同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华州任职期间创作出大量诗篇,最后杜为节度使,举家搬迁带丰川县。

760春,严武再次回到蜀地,杜甫又重回草堂。

杜甫被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给严武作参谋,但不久杜甫便离开了。

在而后的五六年中杜甫的生活非常困苦。

他经常用一些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困苦生活。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关于杜甫的忠君思想,宋代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的话后来被普遍接受,“一饭未尝忘君”遂成为杜甫忠君的盖棺论定。

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一)以《望岳》为例1.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735年,唐朝的正处于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都抱有雄心壮志报效朝廷。

游历之风较为流行。

《望岳》杜甫24岁时所作,这是杜甫第一次赴洛阳考试失败后,开始漫历时所作,由于父亲杜闲任官州司马一职,当时急于省亲,到了泰山脚下却没有游历泰山是杜甫的一个遗憾,所以作下此篇,这首诗是杜甫现存的诗篇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都没透露着当时杜甫那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就是泰山的别称,泰山,你是怎样的壮丽啊,横跨了齐国与魏国的两个国家的领土。

“造化钟神秀,……决眦入归鸟”。

汇聚了千种神奇的自然景色,山的南边和山的北边分割出了清晨与黄昏看着层层的云气翻腾使人心胸坦荡,看着盘旋的飞鸟回到林中,使人心旷神怡,赞誉了泰山壮观秀美的气概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总有一天我会登上它(泰山)顶峰,可以一眼把附近的山脉一览无遗。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心理。

表达出作者当时对美好事物的欢喜之情和初出社会那意气风发与年少轻狂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