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06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06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
➢ 诊断应建立在全面详尽的临床资料基础上
➢ 定位
定性
初步诊断
➢ 宜从常见病入手
➢ 注意排除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
➢ 较为复杂病例,需不断修正或者长期随访,才能形成最
终诊断
临床思维注意事项
重视病史采集和查体
➢ 采集病史时应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 重视首发症状以及各种症状体征在时间上的发生次序 ➢ 对于常见症状如头晕、头痛、偏瘫、感觉异常等,应重
表现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小脑病变
➢ 小脑蚓部损害:头部和躯干共济运动失调 ➢ 小脑半球损害:同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间脑病变
➢ 丘脑病变: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剧痛、感觉 过敏或过度、睡眠障碍
➢ 下丘脑损害: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代谢障碍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大脑基底核病变:肌张力障碍、运动异常、震颤
➢ 旧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综合征 ➢ 新纹状体病变:舞蹈样动作(壳核病变)和手足徐动症
(尾状核病变) ➢ 丘脑底核病变 偏侧投掷运动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大脑半球病变
➢ 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及 偏身感觉障碍
➢ 双侧弥散性损害:意识障碍 精神症状及智能减退、四肢瘫 或双侧锥体束征
点询问,并有针对性的检查
临床思维注意事项
➢ 一元论原则 尽量用一个病灶或一种原因去解释全部临床表现
➢ 合理使用辅助检查
✓ 辅助检查应服从于临床思维 ✓ 对一些价格昂贵或有创性的特殊检查,在选择时尚需考
虑费用-效益比或危险-效益比
临床思维注意事项
➢ 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定位的分离现象
✓ 有些病理损害可以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腔隙性脑 梗死)
病情演变
➢ 进行性加重(如肿瘤、变性) ➢ 逐渐好转(如脑血管病、炎症) ➢ 复发-缓解(免疫性) ➢ 反复发作性(如癫痫、偏头痛、周期性瘫痪)
病因学分类
➢ 感染性 ➢ 血管性 ➢ 脱髓鞘性 ➢ 免疫性 ➢ 中毒性 ➢ 变性
病因学分类
➢ 肿瘤 ➢ 外伤 ➢ 遗传性 ➢ 先天性 ➢ 代谢和营养障碍性
➢ 运动障碍的特点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脊髓病变
➢ 横贯性损害:病损平面以下运动、传导束型感觉及括约 肌功能障碍
➢ 一侧脊髓损害 Brown-Sequard综合征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脑干病变
➢ 交叉性瘫痪 :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 枢性偏瘫
➢ 交叉性感觉障碍 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 ➢ 双侧脑干损害 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
➢ 刺激性病灶:痫性发作 ➢ 各脑叶损害各有特点
定性诊断
➢ 定性诊断是指确定病变的性质及病因 ➢ 须特别重视起病方式和病情演变特点
起病方式
✓ 突然(如卒中、外伤) ✓ 急性(如感染):小时/天 ✓ 亚急性起病:天/周 ✓ (如转移瘤、脱髓鞘) ✓ 慢性或隐匿性起病:数月/年(如肿瘤、变性)
定性诊断
成的特殊组合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肌肉和神经肌接头:仅有运动障碍,多数近端肌肉 受累更重,表现为
➢ 受累肌无力 ➢ 肌萎缩 ➢ 肌肥大 ➢ 肌张力减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神经系统各部位病变特点
周围神经病变
➢ 单神经病或多数单神经病表现为受累的周围神经支配区 范围内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或 “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肌力减退
✓ 有时影像学表现严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如颈椎病)
➢ 病损的远隔效应
临床思维注意事项
➢ 假性定位体征 ➢ 长期随访与最终诊断 ➢ 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 先排除危害严重的疾病 ➢ 谨慎诊断不可治疾病 ➢ 循证医学 ➢ 重视共病
神经病学 第一章
绪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桂永浩
神经病学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罗本燕 王康 唐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 定位诊断 ➢ 定性诊断 ➢ 诊断中的临床思维
定位诊断
➢ 病变位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何处? ➢ 病变的空间分布方式
✓ 局灶性:单一解剖部位损害可解释所有临床表现 ✓ 多灶性:大于1个以上部位病变,且病变部位分离 ✓ 弥散性:神经系统内的某个部分广泛性损害 ✓ 系统性:病变选择性损害一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