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市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表现,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协调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区域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整合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政策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长江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和国家梯级发展战略的综合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1。
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和战略意义(1)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
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一种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可分为流域经济、机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渠道经济等)。
根据运输方式)。
它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水资源”的特殊属性。
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一个“带”,具有不同于“圈”、“群”等其他空间
形态的经济特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大腹地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优化长江沿线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布局,形成上下游互补合作互动格局,建设陆海对外开放新走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两大战略:京津冀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一个强调“经济圈”,另一个强调“经济带”这两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大城市圈和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
199经济区覆盖了中国40%以上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
XXXX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5.24亿元,是1992年的26倍多。
它是中国钢铁、汽车、电子和石化等现代工业的聚集地。
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第一,长江沿岸9个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使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
(2)城市化
长江经济带由1/3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3/8的城市群和区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是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然而,在XXXX,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为5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73%长江经济
带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3.77%,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
(3)交通建设
从交通线路里程来看,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全国总里程的比例从1992年的39.81%上升到XXXX的43.56%。
内河航道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占全国XXXX里程的71.17%。
在XXXX,铁路营业里程仅占28公里。
占全国总量的68%,这不符合人口、经济和经济带的规模。
铁路建设需要加快发展。
(4)污染控制
长江经济带是工农业发达地区,这将不可避免地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废水和废气排放的污染物更为有害。
废水污染物铅、汞、镉、六价铬、总铬和砷在全国占很大比例,其中铅、汞、镉和六价铬占XXXX全国排放量的60%以上。
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4.68%、32.45%和27.98%。
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协调梯度、反梯度和本地化发展模式的使用
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规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应优先在下游高梯度地区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中上游内陆低梯度地区发展。
在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过程中,高势能产业应优先分布在沿海高梯度区的平面区域和内陆低梯度区的点区域,低势能产业应优先分布在内陆低梯度区的平面区域和沿海高梯度区的点区域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地方积极性,利用地方资源和产业基础,实现地方发展。
同时,鼓励区
域间的产业合作和经济技术交流,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2)建设现代新城市体系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布局在我国较为密集。
已经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除了三大城市群外,还有中等城市群,如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和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还有一些城市系统,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小城镇,形成了一个现代城市网络。
就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不断引导人口有序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提升城镇化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3)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长江打造综合交通走廊一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提高航运能力。
实现江海联运和江海联运,使整个长江可以从河流运输到海洋。
有许多重要的项目要做,包括建设一些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实现水陆联运。
然而,作为长江航道瓶颈的三峡大坝的容量受到了限制。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考虑和研究这个问题,并将尽快解决。
除黄金水道外,它还包括铁路和公路(如长江沿线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建设。
总体而言,有必要围绕贯穿东、中、西部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一个快速、高效、全面的立体交通体系。
(4)整合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
为“绿色生态走廊”总的来说,现在长江的水质相对较好。
然而,一些地方也被污染了。
长江流域拥有中国45.94%的淡水资源、36.6%的森林资源和35.07%的耕地资源。
它有许多生态功能区,如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调蓄洪水区和农林产品供应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生态优势非常突出。
然而,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环境负荷和资源消耗的主要地区之一。
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也受到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严重破坏和威胁。
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必要通过科学的风景林总体规划和保护、合理的产业布局、可操作的区际生态补偿制度设计,整合区域、省、市、县之间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
[1]杨敏。
《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2): 26-32。
[2]周少甫、齐守伟、陆.地区差距、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20 (8): 115-120.
[3]詹新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与宏观经济波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 (9): 141-146.
[4]徐建华,冯路,林素芳,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 .24 (1): 57-68.
[5]“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发展简论”——“[长江经济带高峰论坛”主旨发言综述。
优化空间格局研究,2015。
(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