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之我见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之我见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之我见
08级人文地理学顾艳 2008111707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学科, 以及建筑、纺织、机械、造船、航海、造纸、印刷, 陶瓷等技术领域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弗朗西斯·培根认为,“ 中国古代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况” , 而且没有别的什么东西‘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

马克思也对这三大发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认为这三大发明“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

美国学者罗伯特· 坦普尔在《中国, 发明的国度》一书中, 列举了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和发现有多种。

他说“ 如果诺贝尔奖在古代已经设立, 各项奖金的得主, 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然而, 到了近代, 当西方在文艺复兴后建立近代科学技术体系时, 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止步不前了, 到16世纪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

17、18世纪, 当西方科学技术在产业革命的强大推动下普遍繁荣的时候, 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

为什么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技术, 在近代就逐渐落伍了呢,本文主要从政治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封建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以及外敌入侵等几个方面具体讨论一下。

一、首先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
15 世纪下半叶, 欧洲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新生的资产阶级一方面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 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障碍, 另一方面, 又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制造、火炮乃至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贸易、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了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近代自然科学正是在资产阶级的普遍革命和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中国的封建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 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 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 过度的剥削使农民没有商品交换的能力和改进技术的资本, 阻碍社会分工的发
展。

虽在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发展很不充分, 统治阶级对工商业的压抑更加严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工商业者虽然有资本,但缺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受到广泛的排挤, 最终没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动力。

几乎停滞的封建经济不可能对科学技术提出像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迫切要求, 落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像欧洲工业革命一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科学技术缺乏产生、发展和成长的土壤。

二、再次是社会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以儒家道统为核心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传统文化,它与上述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是格格不入的,并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纵观人类的历史会发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阶段式、阶梯式的发展趋势, 并与此相对应地产生几种不同的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理论思想。

而每一种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思想理论都是对上一阶段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思想理论的扬弃, 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使这一阶段的内容更为科学、更为真实、更为丰富。

而当第一阶段的内容向第二阶段的内容递进的过程中, 各个学科都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例如, 相对论和量子论使物理学发生革命, 分子生物学同样也使生命科学发生革命。

但众所周知, 中国人在世界上以保守、含蓄而著称。

这归结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保守、从众、迷信等特点。

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 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

谦虚谨慎, 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五常”和“中庸之道”, 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 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 尊师敬长, 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

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 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 不愿意、不忍心指出其认为不妥之处,不愿意进行惊天动地的革命,以免落得个不敬不孝、刻薄无德的坏名声。

儒家学说中有一些著名的观念, 如“父母在, 不远游”的观念, 阻碍了许多人放弃了雄心勃勃的探险活动, 扼杀了许多人对未知世界的种种幻想, 使中国的地质力学自从张衡发明地动仪后就没有很大的建树。

这种从众、保守与迷信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一种强抑制作用。

然而, 在西方却不一样, 西方科学的发展往往都有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 如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增加了理性和科学的意识, 也
就大大增强了这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 几次科技革命则更是科技史上的辉煌。

与西方的开放文化环境对比起来, 儒家文化氛围笼罩着一切, 支配着一切, 理学的唯心主义, 使人们放弃科学的头脑, 经学的独断像紧箍咒一样, 造成了人们非科学的心态, 形成了阻碍科学发展的巨大历史惰性。

三、其次是顽固而漫长的封建制度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方面形成了一个完备、牢固的传统,加之地大、人多,故在运动中,表现出巨大的惯性,当西方的异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传入时,势必在碰撞中引起激烈的振荡效应,振荡的结果是中国以其巨大的动能,使新的事物反弹回去,造成了科技发展的不利态势。

官僚政治体制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至清末,这种体制的强化仍有增无减。

这种体制,历史地看,就是“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现实地看,臣民只能言“皇上圣明神武,奉天审时”。

其实,何止皇上,区区小知县、百姓也只能俯首贴耳。

其结果,一是官吏不懂科技,百姓难言科技;二是盲目自尊,不思引进。

对此君臣心安理得,诚如外国人在同文馆向清官员演示如何发电报时,一翰林所言:“中国四千年来,没有过电报,固仍泱泱大国也。

”泱泱大国靠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维系,科技成为无足轻重者。

中国的封建制度,与世界各国相比,延续的时间最长,发展的最为典型。

应该说,在封建制度建立的初期和中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期间产生的。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这种制度压抑、摧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但由于封建制度对它的压抑、摧残,使它难以成长起来,当然也就不可能成其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明朝起长城被修复、加固,封建统治者停止办理人们出洋,后来又实行“海禁”,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大门被关闭了。

但在同一时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却取得了统治地位。

西方的这种变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使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以此为界限,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大大落后了。

二是这种制度已变得腐朽不堪。

政治体制僵化、吏治松弛、官员腐败、争权夺利不断、尔虞我诈成风、贪图个人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等等,在这种状况下,科学技术不可能受到国家的重视,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国家也就不可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
础。

四、最后是外敌入侵的影响
1840 年的鸦片战争, 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从一个延续了2 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 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在社会经济方面, 封建经济基础依然根深蒂固, 而西方列强的侵入使中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随之而来的大量的鸦片输入、白银外流、黄河泛滥、人口激增、皇室贵族的奢侈浪费等, 又使国家财力枯竭。

由于侵略者的烧杀抢劫,加上官府、地主、高利贷者层层盘剥, 广大的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运动, 更加重了社会的不安定。

在这样一个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失去了发展科学技术应有的条件。

而就在这一时期, 西方量子论、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相继出现, 他们的进步和中国科技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显著拉大了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之所以出现在西欧而不是中国,这只是当时全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精华在适合她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之中汇聚的结果。

近代科学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产儿,而是随着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

欧洲能够成为近代科学的摇篮,并不意味着在未来的时代还能独领风骚。

中国的科学传统在近代的落伍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永落人后。

关键在于建立一种适应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朝气蓬勃的社会条件,使得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也和科学本身一样,是进步的、发展的,而不是僵硬的;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如果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在痛苦的历史反省中认识了历史,在科学的研究中认识了科学,那么她将能够登上未来科学的顶峰,成为未来科学的巨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曙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