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剖析广东海洋大学通信1072班邱嘉裕内容摘要: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不是在中国。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给予剖析,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当代科技。
关键词: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1.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为何落后的问题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为了发展科学并把古老的中国现代化,中国学术界多次开展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探讨,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即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此后出现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当时中国的科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的一颗明珠,然而发展到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世界科学的活动中心也转移到了西方国家。
从16世纪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样的局势都没有扭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与局面时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近代社会一度衰退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等诸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中国近代史上科技落后的原因2.1 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社会的制约,而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期封建思想的束缚,对科技的发展形成很大障碍。
我们知道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生产提供的经验和手段。
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科技在19世纪以前,便一直如此“蹒跚而行”。
许多科技成果处境不妙,令人啼笑皆非。
西方可以用火药制造弹药来烧杀劫掠,而中国却用火药做爆竹燃放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来渲染喜庆的气氛;西方可以用指南针来引导航海,而中国却用指南针技术制成罗盘来察看风水。
也正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技的发展受到专制制度的禁锢。
科学的精髓在于大胆怀疑,在于思想的自由。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讲的是“君权神授”,讲的是“三纲五常”,绝不允许任何“离经叛道”的思想存在。
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凡是与国家政务无关的学科都难以生存。
2.2.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
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者的观点有异议,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愿意指出不妥之处;不愿意进行惊天动地的革命,以免落得个不敬不孝、刻薄无德的坏名声。
儒家学说中有一些著名的观念,如“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阻碍了许多人放弃了雄心勃勃的探险活动,扼杀了许多人对未知世界的种种幻想,使中国的地质力学自从张衡发明地动仪后就没有很大的建树。
这种从众、保守与迷信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一种强抑制作用。
然而,在西方却不一样,西方科学的发展往往都有个较好的文化氛围,如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宗教革、启蒙运动增加了理性和科学的意识,也就大大增强了这种动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几次科技革命则更是科技史上辉煌。
与西方的开放文化环境对比起来,儒家文化氛围笼罩着一切、支配着一切。
理学的唯心主义,使人们放弃科学的头脑,经的独断像紧箍咒一样,造成了人们非科学的心态,形成了阻碍学发展的巨大历史惰性。
2.3. 社会经济的落后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了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近代自然科学正是在资产阶级的普遍革命和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中国的封建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过度的剥削使农民没有商品交换的能力和改进技术的资本,阻碍社会分工的发展。
虽在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很不充分,统治阶级对工商业的压抑更加严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工商业者虽然有资本,但缺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受到广泛的排挤,最终没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兴动力。
几乎停滞的封建经济不可能对科学技术提出像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迫切要求,落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像欧洲工业革命一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科学技术缺乏产生、发展和成长的土壤。
2.4. 我国旧科技自身的特点是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科技体系自身的弱点和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国科技从繁荣走向衰落。
2.4.1 旧科技体系具有独立性、保守性和排他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它一经产生,就形成了一个无形壁垒,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保守性、排他性的特点。
2.4.2 旧科技体系对外来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吸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2.4.3 旧科技体系受官学合一制度的制约。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官学合一制度,严重摧残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
明朝曾明文规定“非第科者,毋得与官”。
这种制度使中国知识分子只能作为地主阶级中附属的士大夫阶层而存在,从事科学研究只是文官人员的业余爱好,真正的科学也难以分化独立出来,科学机构一直是作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被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对近代科学的消极影响极其巨大。
2.4.4 重社会、轻自然的逆向研究特点使我国古代科学难以独立发展。
我国古代哲学常常是先提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问题,然后才注意到怎样去认识世界,而古希腊哲学则常常先提出自然界的本质问题,然后才触及认识人类社会。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秦哲学主要是研究人事和社会,而古希腊哲学则主要是探求自然的规律。
基于这一点,古希腊哲学比之我国先秦哲学,更接近于近代自然科学,我国的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徘徊在社会的表象上。
2.4.5 重思辨性、轻实验性研究方式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严重缺陷。
我国古代的思辨性思维是比较发达的,但很多思辨性思维由于缺乏科学实验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因而其议论往往流于空乏,没有什么实际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正是由于对科学实验的严重忽视,致使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典籍中,关于科学实验的记载十分缺乏,这种缺陷严重制约了科学在中国近代的发展。
2.4.6 重整体轻局部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背道而驰。
从思维特点方面看,中国人偏好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侧重全局而不注重对事物的局部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而且这种思辨性思维惯性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对事物的细节和局部的轻视恰与近代科学研究特征背道而驰。
2.4.7 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从来没有建立起像西方那样一种机制—国家鼓励并保护科学家的发明,这就使科学技术不能及时应用到生产之中,因而也很难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更有甚之,在中国近代时期还多次出现反科学的运动。
这样,社会也就不可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人科学技术的研究中,科学技术也就没有发展的基础,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是一句空话。
2.4.8 科学体系不完整和全社会科学精神不足影响中国科技的长远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从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知识就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一个纲领,学习起来就要花很大的力气,给学习科学知识带来了困难,其结果只能是创新力下降、科学源泉日益干涸,落后也就在所难免了。
总之,中国旧科学体系及科技本身的特点存在着巨大的内在缺陷。
这种缺陷严重制约了科学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必然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
2.5. 科学技术结构的缺失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大因素2.5.1 哲学在科技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科学和哲学是严重分离的,中国哲学特别注重的是统治者怎么统治人民的研究,对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研究很少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促进作用。
2.5.2 科学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科学的发展欧洲的封建势力相对分散和软弱为他们迅速过渡到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发展,却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变得十分困难。
欧洲的工商业和航海的发达,使其民族思想比较开阔,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较强烈地探索和追求,也较重视观察、辩论、实验。
而中国封建传统过于雄厚仅仅是直接满足于封建王朝各方面的需要,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动力。
2.5.3 中国古代没有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需求从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成就也达到了近代科学的边缘。
如极限概念,变量思想,还有东汉时期的尚书纬曾提出“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如人在闭舟中,舟行而人不知。
”2.5.4 重实用而轻理论中国历史上除了医学有比较完备的理论外,其它领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
由于轻视理论,传统科学始终存在分类粗疏的情况。
不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错综杂糅,而且自然科学各部门之间,也彼此交叉,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分门别类的科学。
2.5.5 有技术而无科学李约瑟所肯定的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技术而不是科学。
他在书中指出,中国传入西方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历史上有技术而无科学。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科学呢?第一,中国没有按严格的逻辑推理发展出一套科学理论传承下来。
第二,中国古代没有把数学作为各门科学的共同语言。
2.6. 国家政权的导向科技发展史表明,科技的发展除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国家政权的导向。
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历朝各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人文教育而轻视科技教育。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剧,重文轻技现象更趋严重。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四书”“五经”仍然是惟一的教学内容。
加之“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使读书、应考和做官联在一起。
在封建社会,只有升官才是发财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惟一途径;而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社会地位低下,而且还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迫害。
汉代张衡制造了浑天仪,却被朝廷攻击为玩物丧志,把他的研究成果说成是于事无补的“屠龙术”。
因此,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只能纷纷涌向科举之途。
对于科技之研究却少有人问津。
这种封建科举制度,严重摧残了科技人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2.7. 思想方面上的影响中国领先了2000年,到明末清初时中国人与外界交往都是一种“傲视蛮夷、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因为他们发现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比他们先进,长期处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能不骄傲自满吗?他们还能向别人学习吗?行政封闭和思想禁锢使中国与国外缺乏交流,中国人信息不灵通,与外界交流少,思维方式处于长期的封闭状态,中国科技落后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