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期中作业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期中作业

胶囊剂的发展及应用——中药胶囊剂前言鉴于传统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存在的缺点,近年来胶囊剂型在中药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多,尤以软胶囊为重。

我国中药胶囊制剂起步较晚,初始发展缓慢。

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和研制,我国中药胶囊在研发、质量提高和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应该看到,由于中药胶囊弥补了传统中药方剂的缺点,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喜爱。

市场对中药胶囊制剂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胶囊,中成药已成为中国制药行业进入西方医药市场的一个突破口,成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方向。

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有所发展,整体水平依旧低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中药胶囊剂的发展和应用,所涉甚广,笔者仅在此讨论一二。

一.中药胶囊剂的制备及制备方面的发展1.中药软胶囊的制法主要有两种方式:模压法:将明胶与甘油、水等溶解后制成胶板或胶带,再将药物置于两块胶板之间,用钢模压制成型。

滴制法:以甘油明胶与油状药物分别盛于液槽中,通过滴制机喷头使两液按不同速度喷出,是一定量的明胶将定量的油状液包裹后,滴入另一种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明胶液在冷却液中因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球形,并逐渐凝固而成软胶囊剂。

发展:近年来,超微粉碎技术逐渐应用到中药领域,研究发现药材经超微化粉碎后,粉末颗粒大小分布均匀,球性度及均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中药饮片经过微粉碎后可得到200—300目的细粉,此细粉较易混悬在油溶性基质中,而制成中药软胶囊。

此法过程中可不产生过热现象,甚至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既可干法粉碎,也可湿法粉碎,并且粉碎速度快,有利于保留不耐高温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各种营养成分,从而提高药效。

2.中药硬胶囊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型:直接将处方中的药材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化验、填充、磨光、包装。

粉末型:将处方中的药材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后加细粉(或辅料)混匀,干燥。

粉碎,过筛加辅料混匀、化验、填充、磨光、包装。

颗粒型: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浸膏加辅料(或不加)混合,用适宜的润湿剂或粘合剂制成软材,再制成颗粒,用60~80℃的温度烘干,整粒后加辅料混合均匀,化验、填充、磨光、包装。

发展:我国学者这几年提出了一种新型制粒技术-挤缩(压缩)制粒技术。

假设胶囊总容积为V,制剂日服用量为M,根据公式M=ρV可知,由于M一定,要减少V,就必须增大颗粒的堆密度ρ,即要减少服用粒数就必须显著增大颗粒堆密度。

若制备的颗粒比表面积缩小,外观光滑圆整,质地紧密,不仅自身抗引湿性强,且便于包衣。

通过薄膜包衣,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强颗粒抗引湿性,还可以通过包裹特殊材料做成新型给药系统,同时还改变颗粒外观色泽,提高患者顺应性。

挤缩制粒采用双螺杆强压式制粒机为工艺设备,将润湿剂混料制成的软材通过机器后,经过硬性挤压、旋转切粒、干燥而制成球形的或类球形外观圆整、表面光滑的颗粒。

此法目前仍在研究试验阶段,前景值得期待。

二.处理中药胶囊剂的防潮等一些问题的发展中药胶囊剂为临床常用的剂型,易出现吸潮、流动性差、难崩解等常见问题。

中药胶囊剂的吸潮问题是一直困扰中药制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影响中药胶囊剂吸潮的因素有:(1)气候地域的影响,(2)湿度和水分的影响,(3)包装材料的影响,(4)药品本身性质的影响。

1.薄膜包衣技术中药颗粒包衣技术,则是在片剂和丸剂薄膜包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颗粒包衣和所有片剂包衣一样,通常有以下目的:获得更加精美的颗粒外观;防潮;掩盖不良气味或不良口感;防止某些特殊成分散失(如冰片、挥发油类等):改善颗粒的流动性: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等。

薄膜包衣的处方组成通常包括成膜材料、增塑剂、色素或色淀、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和不溶性填充料。

其中,成膜材料决定了包衣功效。

常见的成膜材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聚乙烯缩乙醛二乙胺醋酸酯(AEA)、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丙烯酸树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醋酸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CAP)、虫胶,乙基纤维素(EC)。

Opadry AMB是卡乐康公司近年推出的新型防潮型薄膜包衣材料,以PvA为成膜材料、含增塑剂和着色剂等组成,有透明型和彩色型,能满足特殊防潮的包衣需要。

研究表明,IV型丙烯树脂包衣可较长时间抵御湿热影响,有利于药物质量稳定,减少贮存期吸湿引起发霉粘连和糖结晶析出等质量问题。

并且许多实验结果显示,包衣颗粒填充的胶囊各项指标均符合药典规范。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产生,薄膜包衣技术将得到更迅速的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药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颗粒和胶囊防潮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2.辅料的研究改进明胶及其替代材料:改性明胶是通过有机酸和明胶分子的活性氨基发生酰化反应修饰明胶结构得到的酰化明胶,避免了明胶分子中的氨基与内容物醛基发生胶联反应。

据报道,酰化明胶的含量占囊壳处方总干重的50%以上的软胶囊在长时间贮存后崩解时限不延长。

半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淀粉具有类似明胶的性质,是应用相当广泛的一种半合成材料。

羟丙基淀粉、羟乙基淀粉、淀粉琥珀酸等建议作为囊材。

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PVA)作囊材之辈软胶囊时只要用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润湿接口处即可,无需加热。

PV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胶皮的弹性,但可增强胶皮的机械强度。

下面介绍几种材料。

(1)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起初,在80年代国外早已开发出一系列的纤维素酯新材料,其中包括HMPC这样理化性能优异的纤维素酯新产品。

但它的缺点是在成胶性,快速加工(分片式)胶囊壳和脱膜性等方面远不如沿用已久的动物明胶。

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下属的胶囊公司的科学家们经几年的潜心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一棘手难题。

他们采用了两步法解决了问题。

第一步是提高HPMC溶液的加热温度,从而增加溶液的黏度,使其容易在胶囊成型机上顺利产出成品。

第二步是使用了氯化钾、卡拉胶等关键助剂从而提高了HPMC的胶化性质,使生产出的HPMC 胶囊的理化性质与传统明胶胶囊基本接近。

(2)“X胶”,在X胶中加入一定量的藻酸钠、PVA或其它一些药用辅料后,不仅用途广泛,而且加工性能、适用范围大大优于传统明胶。

更可喜的是,X胶胶囊在水与空气中可自动降解。

(3)卡拉胶,用4%的卡拉胶,30%的麦芽糖醇,2.5%的山梨糖醇和63.5的水制成胶囊外壳,经过加热,挤压成型、冷却等工艺制成植物胶囊。

新型稀释剂:新型稀释剂在软胶囊研制中逐渐得以应用。

甘油一酸酯和甘油二酸酯或其混合物代替PEG400作为稀释剂,能增强疏水性药物在水中或胃液中分散的均匀性。

三硅酸镁或二氧化硅粉末作为稀释剂,将某些具有不良气味和口味的药物加入其中,再混悬到水性或非水性介质中,可制得口感良好的咀嚼软胶囊。

微乳溶液作为软胶囊剂的填充物正改变以往内容物多采用油性溶液、混悬液或含少量水、醇类溶液的制剂工艺,提高了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水不稳定药物的水解降低。

3.新型囊壳制备工艺国外学者研制了有囊中囊结构和囊壳外有包衣层、囊内含有屏障层的软胶囊。

囊中囊结构的多层软胶囊由明胶、琼脂或其混合物构成,内层仅在胃中可溶。

另外,还有人在囊壳内表面加一层屏障层的软胶囊,隔离内容物和明胶胶壳以阻挡液体成分渗漏。

三.中药胶囊剂的应用1.掩盖药物本身缺点针对有些中药直接粉碎成细分供患者吞服,存在干燥、粉碎及服用困难,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可根据各味中药的特点,采取相应方法制备成胶囊。

一些医院的药剂科将一些动物类中药炮制后制成胶囊剂后整洁美观,对于节约药材,减少运输储藏保管过程中的污染,便于患者服用,益处颇多。

2.生物利用度好中药胶囊在胃中溶解快,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奏效快。

由于胶囊剂制备过程中不加粘合剂和压力,故在胃肠道中崩解快,一般服用后3~10min即可崩解释放药物。

3.能弥补其它固体剂型的不足。

某些含油量高,难溶于水而不易制成丸、片剂的药物,可以使其溶于适当油中制成软胶囊剂,不仅增加了消化道的吸收,提高了疗效,还能增加其稳定性。

4.可以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因此,选择具有不同释放速度的包衣材料对药物颗粒进行包衣,按一定比例装入空胶囊中,以期达到延效的目的,即通过剂型帮助,使药物达到疾病所在部位。

如肠溶性胶囊。

中药胶囊剂:芪苈强心胶囊,参送养心胶囊,百灵胶囊,复方天仙胶囊,芪苈消癥胶囊,九味参蓉胶囊等。

这些都是中药胶囊的应用。

结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在胶囊剂的各方面研究进展都超过我国。

中药胶囊剂是近些年中药饮片改革的一个产物,20世纪90年代相继开发了藿香正气丸等中药软胶囊品种,使中药胶囊的研究形成趋势,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打开国外市场。

但想要创制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胶囊产品,我们的生产企业必须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点和优势,生产中药胶囊剂必须以炮制的中药饮片为原料,品种规格要和传统饮片相吻合,不能把中药完全“西化”,而且在药效和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

努力研究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胶囊新品种。

2015.10.30 参考文献1.白冰.中药软胶囊研究概述[J].黑龙江医药, 2010(2)2.龙章宇.薄膜包衣在中药胶囊剂中的防潮应用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3.李志军.动物类中药制成胶囊剂用于临床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7)4.孙照.防止中药胶囊剂吸潮辅料的应用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5.陈博.压缩制粒技术及其在中药胶囊剂中的应用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6.陈建,张兆哀.软胶囊剂的发展和应用[J].天津药学,1996(8)7.王明君.纤维素硫酸钠用于药用植物胶囊及结肠靶向给药胶囊的研究[D]. 浙江大学,20108.邹龙贵.中药胶囊剂的制备及工艺特点[J]. 医药工程设计, 2004(6)9.李启照.中药软胶囊制备工艺初探[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8)10.李启照.浅谈中药软胶囊制剂研究概况[J]. 现代企业教育,2010(3)11.韦国.浅谈中药胶囊剂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药业,1997(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