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1丽水学院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学课程代码:授课专业班级:全校公选课授课教师:陈力职称:副教授院别:医学院开课学期:11/12 学年第一学期年月日2教案一一、授课题目: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二、教学时间安排:2 学时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熟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了解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健康与亚健康;难点: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提出问题(2 分钟)同学们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接受过中医治疗?吃过哪些中药、草药等?引发同学们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欲望、好奇与兴趣。

绪论——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一、养生与中医养生(10 分钟)1.养生: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2.中医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3.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4.养生保健: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保健活动,所以,有时养生与保健合称为“养生保健”。

3二、健康与亚健康(23 分钟)(一)健康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

人与人之间具有同情心、爱心、和睦相处,善于交往。

(3)社会适应能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二)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五快”——生理健康: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4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2.个人因素:(四)亚健康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次等健康状态、过度状态、非病非健康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期、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亚健康的人通常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亚健康的表现可以概括“累、疲劳”1.躯体方面: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腕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52.心理方面: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3.社会交往方面: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4.道德方面: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亚健康占人群总数的70%左右。

亚健康是21 世纪健康的头号大敌。

(五)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

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占70%)。

“走出亚健康,保持健康水平”的建议:1.每天睡7-8 小时2.不忘吃早饭3.一日三餐外不吃零食4.适度运动5.不吸烟6.少饮酒7.要喝茶8.居室卫生9.和谐适度性生活610.心理健康(六)未病《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所说的“未病”应该可以包括健康与亚健康。

三、寿命与天年(10 分钟)(一)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二)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人的寿命有多长?目前普遍认为是120 岁左右。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 倍,通常称之为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

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 年,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 年。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

《素问》:“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 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的健康,遗传占15%;社会条件占10%;气候、地理条件占7%,医疗条件占8%,自我保健占60%。

所以说,“求”健康,而且是在医疗条件极好的情况下,你健康的保障也只有8%。

健康和投资一样,早一点注意,就早一天有收益,开始的越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中国人房子越住越大,应酬越来越多,钱包越来越鼓,可偏偏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流失严重“健康”!二十一世纪,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第二节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0 分钟)一、天人相应“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

主要内容1.顺应四时变化: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遵循生物节律: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生物钟”3.顺从地理环境: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

4.适应社会环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形神合一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主要内容1.形为神之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养形的方法¡ª药养、食养、动养等。

2.神为形之主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

心为君之主,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养神的方法,如清静养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

3.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三、动静互涵生命在于运动。

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吕氏春秋》)生命在于静止。

静以养生,重在养神。

(老庄学派)主要内容1.静以养神8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内经》:恬淡虚无。

2.动以养形动包括劳动和运动。

一身动则一身强。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寿世保元》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

3.动静相济,因人而异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动静适度,动静兼修,因人而异,达到形神共养。

四、协调平衡平衡包括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主要内容1.机体内部平衡:协调脏腑——强化协同(脾升胃降、心肾相交),纠正偏差(抑强扶弱);调和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畅通经络——活动筋骨,开通经脉;节欲葆精——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2.机体与外部平衡:饮食、起居、工作、环境等。

五、正气为本正气,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主要内容1.正气是生命之根本:《寿亲养老新书》: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92.保养正气重在脾肾肾为先天之本:人之有肾,如树之有根¡±。

重视¡°肾¡±的护养,对于防病、延寿、抗衰老是有积极意义。

脾为后天之本: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六、综合调养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