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电影史1

世界电影史1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三)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Dadaism)——颠覆和破坏 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主要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 果。 代表作品:《幕间休息》(1924年)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把表现幻觉和梦境,展示 人的潜意识当作电影艺术的根本任务。 特点:将现实场景与怪诞的场面混合在一起,以表现 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严重的失落感。 代表作品:《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黄金时代》 (1930年)
卡里加利博士
剪刀手爱德华
莫奈 《日出 印象》
达达主义 杜尚《L.H.O.O.Q》
《哈里昆的狂欢》
达利 《记忆的永恒》
《一条安达鲁狗》
《一条安达鲁狗》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强调镜头间的冲 突和结构化作用,强调镜 头对列所产生的新的含义, 不在于展示故事情节,而 重于表达一定的思想和寓 意。
世界电影史
导言
学习内容 纵向: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1895—1926) 第二章 经典电影时期(1927—1946) 第三章 西方现代电影时期(1946—1978) 第四章 东方民族电影的勃兴 第五章 高科技时代的影视艺术(20世纪90年代—) 第六章 新世纪电影艺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导言
课前讨论: 是否有必要关心老电影?


学习目的是什么?
获得完整的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 了解电影历史中出现的各种文艺创作潮流 了解电影语言的发展 拓展文化视野


世界电影史

导言
三个原则性问题: 1、电影媒介是如何被运用,即电影语言是如何逐步产生、 发展、成熟并规范化的? 2、电影工业的环境——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演映的状况如 何影响电影媒介的发展? 3、电影艺术的世界性潮流与电影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如何 出现的?
二、欧洲先锋派与现代主义电影观念 先锋派与西方现代哲学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Expressionism Movement) 表现主义绘画——色彩奇特失真、过分渲染 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由美工师主宰艺术风 格,全内景拍摄,《大都会》 特点:场面调度、摄影技巧——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现实与心 理感受。构图夸张失实、扭曲变形。 参考:《剪刀手爱德华》(1990年) 延伸:德国室内剧电影《最卑贱的人》
第一章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成为艺术
3、“布莱顿”学派的美学探索 代表人物:乔治· 阿尔培特· 斯密士,詹姆士· 威廉逊 代表作品:《祖母的放大镜》1900、《玛丽 珍妮的灾难》 1902、《鲸吞》1900年 交替使用特写和远景,或近景和远景镜头 创造性地运用“蒙太奇”手段,发现了电影独特的思维 表达方式。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二)法国印象派电影(Impressionism Movement) 印象派绘画——关注光和色的研究,注重表现瞬间印象,描 绘转瞬即逝的直接感性印象。 印象派电影——《黄金国》、《车轮》、《拿破仑》 特点: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 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 追求造型美 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延伸:纯电影(Pure Cinema)《机械舞蹈》
第一章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成为艺术
电影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新方向,“影像时代”的开 始 一、电影艺术的诞生 1、两大先驱: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早期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 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 创作倾向 ——现实主义、再现主义,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敖德萨阶梯
在著名的“敖德萨阶 梯”段落中,爱森斯坦从 各种不同的角度反复拍摄 了屠杀的场面,并在这场 屠杀的全景中不断切入孤 立的细节行动。通过对镜 头的组接,扩展时间过程 ,使实际上不足三分钟的 时间,扩展为一个将近七 分钟的电影段落,加重了 人们的心理感受。
《最终幻想》
《玩具总动员》
第一章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成为艺术
三、电影艺术的特性 1、电影的科技性 科学机器第一次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2、电影的商业性 电影的高投入成本、 集体协作模式、对巨量观众和市场 回馈的依赖,使商业性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
3、电影语言的现代性 电影——视听结合、影像思维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一章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成为艺术
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贵妇人的失踪》 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的技术手段 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创作倾向 ——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2、埃德温 ·鲍特《火车大劫案》(1903年) ① 采用了分镜头,一个场景为一个镜头; ②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 ③ 采用了时空交叉的剪辑手法。
第一章 诡盘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幕布里奇拍摄的照片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活动视镜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的内部构造
月球旅行记
印象派手法:幻化的人物虚影
《电影眼睛》海报
《带摄影机的人》剧照
伊文思
《雨》
呐喊
爱德华· 蒙克 (挪威) 表现主义绘画先驱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Montage School) “库里肖夫效应”和“创造性地理” “创造性地理”: 1、一个男人从右向左走 2、一个女人从左向右走 3、两人相遇,互相握手,男人用手一指 4、观众在男人指示的方向上看到一座白色的建筑物 5、二人走上楼梯

电影运动幻觉产生的心理原因——心理认同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章 第一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的发明
二、电影发明的过程 1、照相术的发明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照相法 2、活动照相术的发明 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 幕布里奇最先将“照相法”运用 于连续拍摄; 1882年,法国人马莱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3、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4、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 大咖啡馆公映影片。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一、早期纪录片制作与纪录观念的建立 纪录片:非虚构的电影,与故事片相对而言。 美国 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

英国 格里尔逊
苏联 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派 , 《带摄影机的人》 荷兰 伊文思, 《桥》、《雨》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1895—1926)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关键词: 影人: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埃德温 ·鲍特、弗拉哈迪、 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布努埃尔 电影流派:“布莱顿”学派、电影眼睛派、超现实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印象派电影、苏联蒙太奇 学派 电影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 《卡里加里博士》、《一 条安达鲁狗》 、《战舰波将金号》
第一章 第一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的发明
一、电影发明的科学与心理基础 人类对光影现象的迷恋与“木乃伊”情结 电影运动幻觉产生的生理基础——视觉滞留 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 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0.1~0.4 秒) 。 例如诡盘、走马盘、轮车盘、走马灯
第一章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学说:蒙太奇,就是镜头间的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 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 代表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 “敖德萨阶梯”

延伸:普多夫金
格式塔心理学

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 见到的东西
世界电影史

导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要刊物及网站: 刊物:《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 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传媒大学 学报》; 网站: 电影杂志www .filmagazine. org 世界电影数据资源库 中国期刊数据库 /kns50/index.aspx
第一章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成为艺术
二、电影艺术的发展 技术的三次重大变革: 1、无声——有声 《爵士歌王》(美国)1927年 2、黑白——彩色 《浮华世家》(美国)1935年
第一章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 电影成为艺术
3、数字技术的渗透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CG ( Computer Graphic ) 电 影 大量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等与3D技术的结合, 如《第五元素》、《黑客帝国》、《罪恶城》,以及《玩 具总动员》(1995年)、《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 克》、《最终幻想》等完全由计算机三维动画图像制作。 虚拟角色和场景及虚拟现实甚至于交互式电影的实现
导言
横向: 法国电影 美国电影 意大利电影 德国电影 前苏联及东欧电影 英国电影 西班牙电影 瑞典电影 其它地区的民族电影(亚洲、东欧)
世界电影史

学习参考书: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著,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5版 《世界电影史》【美】克里斯丁 汤普森,大卫 波德 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影视艺术史》周星、王宜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版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著,北师大出 版社1998版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 钟大丰、 梅峰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