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美史

外美史

原始古代(公元前-公元476年)原始美术。

是指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原始美术包括洞窟壁画、岩画、雕刻、建筑等。

大多数现已发现的美术作品集中在欧洲,分别属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古代埃及美术。

公元前3000年,其特点是:建筑体量巨大,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崇高感;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有观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倾向;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

现遗存一些金字塔、雕刻和墓室壁画。

埃及艺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美索不达米亚艺术。

公元前3000-前331年出现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一带的美术。

分为四个时期: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巴比伦时期•亚述时期•新巴比伦时期其特点是:各种艺术风格互相渗杂,多种渊源汇集,造型艺术绚丽多彩。

传世艺术品有圆雕、浮雕、陶器、乐器和贵金属工艺品,以及巨大的神庙和宫殿遗址。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汉谟拉比法典》是史上第一部强调“公平”的法典希腊艺术。

公元前12-前1世纪广义上包括爱琴艺术。

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艺术的全盛时期,产生了米隆、菲迪亚斯、波利克里托斯、斯科帕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艺术家和帕提侬神庙、宙斯祭坛等建筑艺术。

其雕刻具有强健的体魄、昂扬的精神和典雅优美的造型,被尊崇为造型艺术的典范。

(1).克利特—迈锡尼时期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持蛇的年轻女神》(2).古风时期(3).鼎盛时期优雅抒情,较具个性。

米隆——《掷铁饼者》(4).希腊化时期风格趋向多样,人物激动无比。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罗马艺术。

公元前509-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美术。

创造了大量的美术作品。

其内容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刻画人物强调个性。

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刻方面,例:庞贝壁画、巴特隆神庙——殿外采朵尼克式柱子,显现胸围端庄、和谐优美的艺术效果。

能感受雅典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英雄气魄。

殿内采用依奥尼克柱中世纪(476-15世纪)中世纪艺术。

一般指5-15世纪的西方美术。

雕刻、镶嵌画、壁画、插图画等也获得了繁荣。

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

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夏尔特尔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和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特征:尖笋式的塔楼,穹顶正中开了三个大门,中间的门为主要通道,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有很好的采光,色彩丰富的玻璃镶嵌花窗,广泛运用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结构和新装饰体系为特征。

罗马式建筑——杜勒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典型特点:使用圆拱,窗户高、面积小。

顿时厚重的轮廓,平衡稳重的布局和严密安稳的内部空间。

出现在教堂外部墙壁上的雕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并以非写实性和框架法为特点。

拜占庭建筑——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是座带有圆顶的高大建筑物,气势宏伟。

呈集中式布局,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穹顶。

在外部,飞扶壁、拱顶、半穹隆等结构波浪式的一层层推向高处,在主穹隆处到达高潮。

内部金碧辉煌,色彩玲琅满目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佛罗伦萨画派。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美术流派,13世纪末已经形成,早期代表画家有:乔托·迪·邦多纳、马萨乔、安杰利科、乌切洛、波提切利等。

盛期代表画家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15世纪中叶以后佛罗伦萨画派已呈衰退之势,取而代之的是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画派。

16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落,以及画家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逐渐走向风格主义。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春》、《诽谤》、《圣母领报》、《玛尼菲卡特的圣母》作品基本可分为“华丽的”和“伤感的”两大风格。

题材上希腊神话与宗教并重,善于把基督教精神融于希腊神话中,艺术语言热衷于具有颤抖节奏感并向四面八方扩散蔓延,有着明显哥特式风格的S型线条,人物形象纤巧妩媚,有着近乎冷凝的宁静和迷茫的困惑,风格华丽、精致而明净,具有与现实事件共振的寓意和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气氛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维特鲁维人》、《胚胎研究》、《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绘画论》、《圣母子与圣安娜》米开朗琪罗——绘画(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雕塑:《哀悼基督》、《大卫》、《梅迪奇的圣母》、《梅迪奇墓》、《于勒二世纪念碑》、《摩西》风格对比动态:早期作品都显示了静止的效果,没有复杂的动态变化。

后期则追求复杂的动态变化,使身体形成与画面不平行的面。

手法:早期的雕塑雕刻痕迹很多,强调深深的刻画痕迹,追求清晰与明确的立体感。

后期则雕刻痕迹减少,强调整体感。

情感的表达:早期情感外露:愤怒、悲哀。

后期情感隐蔽.拉斐尔——《圣母订婚》、《大公的圣母》、《下葬》;《雅典学院》;《西斯廷的圣母》,《主显圣容》、《基督显圣》威尼斯画派。

是16世纪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为代表的绘画形式。

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吸收尼德兰美术的油画技法,偏重色彩和感觉效果,画面绚丽,构图新颖。

对欧洲绘画有很大影响。

代表人物有乔尔乔内、提香、丁托列托等。

乔尔乔内——《卡斯特佛兰克的圣母》、《{HYPERLINK "/view/202305.htm"|暴风雨》、《三个哲学家》、《国王之礼敬基督》、《睡着的维纳斯》提香——《耶稣持十字架像》、巨型画《圣母子逃往埃及》、肖像画《瞧这个人》和《圣母》、祭坛画《天使与多比雅和一只狗》、木版画《信仰的胜利》、《田园的合奏》、《沉睡的》、《圣会话》、《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图》、《皮萨罗的圣母》、《圣彼得殉教》、《乌尔比诺的》、《达那厄》、《查理五世骑马像》、《皇后伊莎贝拉肖像》尼德兰画派。

15世纪尼德兰画派成就非常突出。

创作了大量祭坛画与独幅木板画,因为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使得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有宗教气息,总的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

另一方面,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凡·埃克兄弟——《根特祭坛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维登——《基督诞生》、《青年女子》博斯——《人间乐园》、《干草车》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冬景》枫丹白露画派。

是16世纪活跃在法国宫廷的美术流派。

是国际样式主义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代来自意大利的画家罗索、普里马蒂乔和雕塑家切利尼等人与法国画家库新、卡龙、雕刻家古戎和庇隆等人合作,在宫廷内外的装饰上形成了一个风格性很强的艺术流派。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丢勒——版画《骑士、死神和魔鬼》、《书斋中的圣哲罗姆》、《忧郁》油画作品《亚当与夏娃》、《四使徒》、《圣*哲罗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版画家和理论家,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艺之外的欧洲美术史上最著名的重要人物,对北欧和意大利的绘画与装饰画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7、18世纪学院派艺术。

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十七八世纪在英、法、俄等国流行,法国势力和影响最大。

学院派重视的规范,学院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

代表人物卡拉契兄弟,大卫,安格尔等。

卡拉契兄弟——《》样式主义。

意大利16世纪中后期的美术流派,代表著盛期文艺复兴渐趋衰落后出现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倾向。

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细节的修饰,突出个性的表现,反对理性、典雅、优美的原则,强调想像等等。

代表画家布龙齐诺,瓦萨里。

现实主义艺术。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艺术。

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代表性人物贝尼尼,鲁本斯。

佛兰德斯美术。

16-18世纪既带有民主性倾向,又保留着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

代表人物有勃鲁盖尔、鲁本斯、凡·戴克等。

对欧洲美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鲁本斯——《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们》、《海伦芙尔曼和她的孩子》他用细腻的笔触,爽朗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来描绘女性荷兰画派。

17世纪兴起于荷兰。

摆脱了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转向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

用写实手法描绘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

除肖像画和宗教历史画外,还发展了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及动物画。

代表人物有哈尔斯、伦勃朗、维米尔。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图》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窗前读信的少女》塞维利亚画派。

17世纪上半期,西班牙最重要的画派之一,主要描绘寂静的僧侣世界,平凡中含有诗意。

特点是并不过分渲染宗教气息,反而富于生活的情趣,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有三个最杰出的代表:穆里罗,苏巴朗,委拉斯贵支。

委拉斯贵支——《》《》、《酒神巴库斯》、《纺织女》、《镜前的维纳斯》古典主义。

盛行于17世纪,延续到18世纪后期。

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表现出反宗教权威的精神。

但由于模拟多,创造少,不能反映现实。

代表画家普桑,乌埃,勒布伦,拉图尔,勒南兄弟,洛兰等。

普桑——《圣母升天》、《海神大凯旋》、《阿卡迪亚的牧人》、《抢劫萨平妇女》洛可可艺术。

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艺术风格。

在工艺美术、绘画、建筑等方面尤为明显。

以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为其特征。

洛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中国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

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

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为代表。

华托——《爱情岛朝圣》、《》布歇——《浴后的狄安娜》、《蓬巴杜侯爵夫人》、《戴安娜的休息》、《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新古典主义艺术。

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初流行于西欧的美术样式。

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主要指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传统,追求古典式的宁静,重视素描,强调理性。

代表人物有法国画家大卫,热拉尔,安格尔,普吕东等。

安格尔——《泉》、《土耳其浴室》、《荷马的礼赞》、《解开人面狮身像之谜的奥狄普斯》、《》、《》、《奥西安的梦》,《德沃塞夫人像》、《帕格尼尼像》、《路易十三的誓言》大卫——《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约瑟芬的加冕》、《》19世纪浪漫主义画派。

19世纪初至30年代在法国兴起。

该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羁绊,采用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像和创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