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频率特性分析仪的使用;
2. 掌握频率特性测试方法;
3. 掌握由对象频率特性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简介
1. 实验设备
TD4011A 频率特性分析仪,微计算机,打印机。
2. TD4011A 频率特性分析仪简介
数字键区
信号发生器输出
图2 TD4011A 频率特性分析仪面板图
TD4011A 分析仪如图1所示,由信号发生器和分析器组成。
其面板图如图2所示。
主要按键功能: ⑴.上档键 —
DELAY — 延迟时间。
分0.1s 、1s 、10s 三档。
每按一次,循环改变一次。
CYCLE — 积分周数。
分 1、10、100、1000三档。
每按一次,循环改变一次。
积分周数大精度高。
AMPL — 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值。
FREQ — 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值。
F MAX — 扫频(即频率按顺序变化)频率上限。
F MIN — 扫频频率下限。
D LOG — 对数扫频增量(每倍频程扫频步数) D LIN — 线性扫频增量(单位:Hz )
PROGRAM — 前后面板输入选择。
0为前面板输入,1为后面板输入。
用数字键区 ※ 以上功能设定,均由
图1 TD4011A 频率特性分析仪
⑵.下档键—
下档功能中AUTO、30mV、300mV、3V、30V、300V为输入量程选择;
;
※下档键功能均为灯亮有效。
⑶.中档键—
RECYCLE —发生器输出连续扫频信号;
SINGLE —发生器输出单步扫频信号;
STOP —测量停止。
只有此键灯亮时才能对面板状态进行设定;
HOLD —将发生器信号保持在扫频范围内的某一频率上;
LOG↑—对数上扫(即发生器信号频率按对数规律由F MIN至F MAX变化);
LIN↑—线性上扫;LOG↓—对数下扫;LIN↓—线性下扫;
OFF —关断扫频;
LOCAL —与计算机进行通讯;
PRINT —打印,实验中此功能不用;PROGRAM —信号源停止时的相位设置。
※按键位于中档键标识处,特别提醒上档和下档功能设定时,均要按在中档位置。
⑷.数字键区
Select —选择键;
RESET —复位键,强迫进入初始状态;
CLEAR —发生器显示清零,不清内存;
ENTER —确认键。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 已知环节1,测试其频率特性。
⑴实验前准备内容
①环节1网络如图3所示,K
R200
1
=,K
R2
2
=,F
Cμ1
=。
求
出环节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
②绘制环节的对数幅频渐近线,并进行修正;绘制其对数相频特性;
由对数频率特性确定实验频率f的最佳范围(注意:π
ω2
=
f仪器允许频率范围0.001
~1000Hz)。
⑵实验步骤
①打开计算机,进入WIN98操作系统,将软件狗插入USB接口。
② 将网络1的输入、输出端分别接入分析仪前面板的发生器输出端和分析仪输入端,打开分析仪电
键(在数字键区)复位。
③ 设置TD4011A 分析仪参数:
a) 设置发生器参数:延迟时间为0.1;积分周数为1;输出电压为1V ;扫频频率上限和下限自选;对数扫频增量为5;选择前面板输入。
以上参数设定参考分析仪简介。
b) 选择输入状态及显示方式:量程为自动;波形为正弦;显示方式为LOGR/q 。
c) 选择扫频状态:在
灯亮的情况下,按下
(对数上扫)键。
④ 频率测量:双击计算
机屏幕上图标,出现数据处理系统画面如图4所示,在菜单栏点击“文
件”—“数据调入”—“从串口读取数据”(或直接点击快捷菜单第二块“从串口读取数据”);再点击菜单栏“设置”—“角度范围 -180~ +180”。
然后在画面上端选择“接受数据”,计算机处于接收状态,再
图4 数据处理画面
TD4011
图5 显示数据画面
⑤ 显示打印曲线:待分析仪测量结束即灯亮后,点击画面上“停止接收”选项,再点击“显示数据”,出现数据显示画面如图5所示。
选择“绘图”菜单的“波特图”,出现图形显示画面如图6所示。
再选择图框下方的“线图”按钮,图框中同时显示BODE 图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如果频率范围不合适,修改后重复测量。
合适则打印曲线。
2.测试未知网络频率特性,求环节传递函数。
实验步骤
① 将网络2的输入、输出端分别接入分析仪前面板的发生器输出端和分析仪输入端; ② 设置分析仪参数同内容1的实验步骤③,频率扫频范围为0.05H z ~1000Hz 。
③ 测试、接收数据,显示打印曲线,同内容1的实验步骤④、⑤。
图6 图形显示画面
四.实验预习报告要求:
1. 写出网络1的传递函数,画出其对数幅频渐近线及相频特性,并进行修正。
2. 确定实验的频率f 范围 (f πω2=,仪器允许频率范围0.001~1000Hz)。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整理网络1的实验曲线,对数幅频、相频采用同一频率轴分别绘制,且纵坐标单位分别为 20lg A (ω)(dB ),A =U o /U i ;Φ(ω)(°)。
横坐标单位为ω (rad/s)。
与修正的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2. 整理网络2的实验曲线(要求同1),并根据曲线求出传递函数,并说明网络1和网络2各是什么环节。
3. 通过实验有哪些收获。
注意:实验曲线横坐标为f (Hz),纵坐标GAIN (dB )与网络输出电压的测量幅值U o (mV )关系为
10
)
mV (lg
20)dB (o U 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