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三维目标】1.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3.领略文言虚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和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以高考题为例,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考点解读
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考点的考查重点是常见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中,“而”“何”“乃”“其”“且”“若”“为”“以”“于”“之”是重点,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

所谓“典型意义和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像“其”用作助词,“以”用作徐其次等非常见用法,一般不考查。

2010年新课标高考命题中,6个省市考查了“之”,5个省市考查了“之”,4个省市考查了“于”“以”,3个省市考查了“其”。

2011年新课标命题中,3个省市考查“以”,3个省市考查了“之”,4个省市考查了“于”,3个省市考查了“而”,分别有两个省市考查“其”(湖南4个选项均考“其”)、“且”、“则”“因”、“为”,分别有一个省市考查了“所、““也”、“乃”。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相对集中,考生要重点掌握。

二、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考试说明》,方向明确,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来自于中学语文教材,难度适中。

2、考查的内容比重较大,除单独命题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涉及虚词的理解。

(陕西连续两年没考)
3、题型设置比较稳定,题型有五种:
(1)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2)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3)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4)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5)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择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结合比较,这是当前比较稳定的考查方式。

三、知识点梳理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题:对下列句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其:代客吹奏的洞箫。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的。

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若:你,指项庄。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他。

解析:A、B、C三项加点词都是代词,解释正确。

D.之:代词,这是廉颇向蔺相如道歉时说的话,“之”指代廉颇自己,应翻译成“我”。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次、代词及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君
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 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解析:A项都是介词,替,给;B向第一个表示动作处理的对象,可译为“把”;第二个“为”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C第一个“于”,介词,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第二个,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D项,第一个“因”,介词,依靠,凭借。

第二个,介词,趁此。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有“乃”“其”“且”“则”等。

例题: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C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就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却)
B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的副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快要)
D、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多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什么,哪些)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区分连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 ①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解析:A.而,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②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B且,连词。

①表让步关系,尚且,还;②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

C以,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D与,①介词,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赵王”为施动者,译为“和”“跟”等,但“与”连接的名词前后位置不能调换,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②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位置调换,意思不变。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语气或调节音节的词。

常见的有“之”“乎”“者”“也”等。

例题: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主谓语之间的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B、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人, ……的方面)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人,……的方面)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助词,舒缓语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句中助词,表判断语气)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介词)
E、危乎.高哉(语气助词,啊,呀)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诸焉盍”等。

例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之于(各、众、各位)
B、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已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之
D、子曰:“盍.各言尔志?”盍不
7、复音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固定结构”,“复音虚词”),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的“以往”是“从这里到那里”;(“是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例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是故
..圣益圣。

这因为(因此)
B 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
C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以为:认为(把……当作,把……作为)
D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何如:怎么样
三、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