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

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

D项,“其”,作代词,那。

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2.【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良乃.入,具告沛公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B项,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A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C项,“乃”,前一个是“才”的意思,后一个是“于是、就”的意思。

D项,前一个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3.【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B误区警示1.实词虚词不能区分。

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

2.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

如将“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两句中的“为”的语意混为一谈。

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连词,意为“如果”,后者为介词,意为“替、给”。

3.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中的“为”便是与后边的“所”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

4.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

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这需要看整个句子。

在本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

因此,“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学%科%网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B.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C.封李牧为武安君前长君为奉车D.王翦因急击赵不如因而厚遇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英【清】蒲松龄马子才,顺天人。

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

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

客多方为之营求。

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

渐近与语,少年自言:“陶姓。

”因问马所自来,实告之。

少年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

”因.与论艺菊之法。

马大悦,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

”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

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

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

”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

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

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

”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雅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

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马不语,陶起而.出。

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

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

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