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方法指导】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
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
文言虚词数量虽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所以学生得分率一直很低。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
古文中的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的,只是极少数。
古汉语中许多虚词,我们在阅读时,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
就是说,复习文言虚词,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一、抓住课本,有选择地背诵典型语句。
并非绝对要学好任何语言,必要的积累都是不可缺少的,课文中出现过或用得较少的词..........不考,对一些不常见不常用的虚词义项而言,背诵例句是掌握它们的最好办法。
例:...........(1)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其”不是代词,而是表测度的副词。
).(2)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以”用作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连词).(3)(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 、“跟”,也可译为“率领” 、“带领”。
)二、理清词性,强调语法虚词有副、介、连、助、代、语气等多种种类,了解词性,了解其固定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对推断其用法、理解文句的含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中最容易混淆的是副词、介词和连词,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副词,直接修饰动词或谓语,或强调程度,或说明时限,或限制范围,或表达语气,等等。
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一般都要带宾语(有时可省去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连词的语法功能就在于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关系,或并列、或承接、或递进、或修饰、或转折、或假设、或条件、或因果,必须理清前后关系,才能确知某一连词的作用。
掌握这些词类得概念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它们常见的语法搭配。
简单地说,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接有名词(短语),连词一般连接语法功能对等的两部分。
副词、介词、连词有其固定的语法搭配,要明确用法,就一定要教会学生抓住标志,辨析词性。
例:(1)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且”为副词,直接修饰谓语“尽” ,意在说明时限,相当于“将” 、“将要”。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介词,与“宾客”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经过,通过。
”)(3)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以” 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词“作”.“贻”,可译为“来、用来” 。
)三、多义比较,分类记忆。
比较的目的在于探究其使用的范围和条件以便于举一反三,提高识记效率。
例如,“而”与“以”都可以作为连词来使用,“以”有五种语法关系,即并列、承接、递进、目的、因果、修饰关系。
“而”作为连词的把“以”的五种语法关系都包容在内,只是“而”多了一种表转折的关系。
“于”作为介词和“乎”作为介词有很多相同点,“则”和“因”也有可互换的地方。
例:(1)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例句句中的“而”和“以”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二者可以互换。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例句中的“而”和“以”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句中的“以”和“而”的用法更是一致。
(3)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 )在这两个例句中,“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以”却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了。
四、注意变化,明辨用法复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了解它和现代汉语中哪些用法类似。
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大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用法发生变化。
如复音虚词“所以”,在现代汉语中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再如“于是”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但另外的一种用法是“于+..此”,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例: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第二,有的完全消失。
如用作发语词的“夫、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起停顿作用的“者”等。
..第三,有的改用了别的词。
如语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被“在、向、对、到、同、比、被”等介词代替,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五、注意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高考对文言虚词相对生僻的用法一般不做考查,但对曾在课文中出现过却用得较少的虚词有时会有所涉及,因此对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尤其要引起注意。
例:(1) a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有时也可以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句 a 中的“其”即表反诘语气,例句 b 的“其”则表期望语气。
(2)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之”用作代词和结构助词很常见,但也可以用作音节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这种用法比较特殊,要引起注意。
【考点链接】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海南卷)【解题技巧】2009 年的宁琼卷对文言虚词考查不多,文言翻译中只考了 2 个,分别是“以”和“于”。
在(1)中,如能考虑到前文的“城多圮坏”以及后文中的“补御”,不难推断出此处的“以”应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并和后面的名词“智”构成介宾短语,译为“凭借”。
在( 2)中,即使不清楚“通衢”的含义,也应该能够从后文的“街”中获得信息补充,从而推断出“于”是介词,和后面的名词“通衢”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接战”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译为“在” 。
【参考答案】(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解题技巧】(1)中的“焉”是一个常见虚词,“焉”主要有三种用法,①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
②代词,相当于“之”、“哪里”、“怎么”。
③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何”。
其中①②的用法较为常见,本题中的“焉”则是一个兼词,应该译为“于之”,即“对他”。
【参考答案】(1)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
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实战演练】姚崇与张说同为宰辅 [1] ,颇怀疑阻,屡以事相侵,张衔之颇切。
姚既病,诫说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叶 [2] ,衅隙甚深。
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
吾身殁之后,以吾尝同寮[3] ,当来吊。
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
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4]矣;目此,吾属无所虞。
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
既获其文,登时便写进,仍先砻石 [5] 以待之,便令镌刻。
张丞相见事迟,于我死数日之后,必当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 [6] 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仍告以闻上讫。
”姚既殁,张果至,目其玩服三四。
姚氏诸孤,悉如教诫。
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为极笔。
其略曰:“八柱承天 ,,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7] 之功存。
”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加删改。
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
使者复命,悔恨拊膺[8] 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注释】[1] 姚崇:字元之,唐代大臣,玄宗时与宋璟共同辅政,有政绩,封梁公。
宰辅:宰相。
[2] 不叶 (xi?):不和谐,不融洽。
[3] 同寮:同官。
寮,小窗,取同窗之义。
[4] 举族无类:整个家族将被杀戮,无一幸免。
无类,没有遗类。
[5] 砻石:打磨碑石。
砻,磨。
[6] 刊削:修改文章。
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修改时,须先刮削掉,然后再写,所以称刊削。
[7]亭毒:化育、养育。
《老子》:“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 [8] 拊膺:拍胸,多用来表示哀痛、悲愤。
膺,胸。
1、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吾尝同寮以:因为.B.以为词未周密以:因为。
.C.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以:把.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以:表示修饰关系.答案: B 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2、对下列句子中“于”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罗列于帐前于:在。
.B.于我死数日之后于:从.C.良曰:“长于臣”于:比.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答案: D 对,对于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
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
(2)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 ,,乃告以奏御。
【译文】姚崇和张说同在朝中做宰相,姚对张心怀猜疑,办事的时候常常欺凌张说,张怀恨甚深。
姚崇病了 ,告诫儿子说 :“张丞相和我不合 ,裂痕很深。
他从年轻时就奢侈腐化 ,尤其喜爱服饰珍玩。
我死以后 ,因为我们是同事 ,他该来吊唁。
你把我平生置办的服饰珍宝、玉带古玩都排列在帷帐前。
如果他不看 ,你赶快安排家事,整个家族将被杀戮净尽;如果他看 ,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可以选一些珍玩送给张公,并请他撰写神道碑。
得到他撰写的碑文后,立刻誊清进呈皇上,预先磨好碑石等待 ,拿回碑文就命令刻在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