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著导读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 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 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 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 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 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 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 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 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 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 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 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 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 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忧虑,担心
六
否定句宾 语前置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评析】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 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 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 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七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儒 家学 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上主 张 礼治 ,鼓励人们 入仕 ,即“出来做 三千 私人 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 七十二 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 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 语录 再传弟子 弟子 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
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 字,令人感动。
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 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 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 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 响。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
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论语》
•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 录而成。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 最主要的经典。
五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 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 胫。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 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 不道。 孙弟:同逊悌。 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 俟,音sì ,等待。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 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 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 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第一节: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 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 持坚定的信念。 第二节: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 第三节: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 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第四节: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 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十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 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 加给别人。”
【评析】 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 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 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 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 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 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 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有了过错” ;后 一个是名词,意思是“过错” 。
【译文】
九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 【评析】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 了。”
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 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 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 原则。
名著导读
孔子像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 “千古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 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 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 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 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 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 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 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 于别人。”
兼词, “之于”
【评析】பைடு நூலகம்
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八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 (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4)改是。”
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
固:坚持,坚 守 愠:音yù n, 怒,怨恨。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 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 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 无所不为了。” 【评析】 孔子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运用对比的方法,说 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 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 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 融合为一的阶段。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 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 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 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
【评析】 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 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 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是,孔子对原 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 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 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中庸 孟子 大学 《___》《___》《___》合称为
“四书”。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 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
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
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
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十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 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 “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 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 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tuí )的弟 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 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 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 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 这是有针对性的,即问心无愧、不忧不惧。“内 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 当遇 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 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 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 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 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 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