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远吗? 我想达到仁的境界,它就来了。”
启发: 在本章孔子指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 因此实现“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 能依靠外界的力量,经过不懈的努力, 就有可能达到仁。 “我欲仁,斯仁至 矣。” 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 养的主观能动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 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 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 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 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评析】 都是谈的如何从政为要求自己, 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 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 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孔子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 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 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 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09福建高考)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 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 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 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 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 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 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1)C
(论语· 卫灵公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4)斯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 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 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什么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 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有一天你这样 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都会赞许你是仁人。要做 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 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 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 虽然资质愚钝,也要愿意照这些话去做。”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 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 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 “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3分) 答:
一个真正的 君子,他内心的 坦然与淡定是可 以让他化解生命 中很多很多遗憾 的。做一个勇敢 的人,用自己生 命的力量去化解 缺憾。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 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 无义为盗。”
(论语· 阳货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 里仁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子路篇)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 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 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 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 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之前孔子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 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 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 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 家 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 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 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 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 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 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 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
孔府大门 孔府大门,明代建筑。三 间,灰瓦 悬山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每间 辟一门,黑漆红牙 ,狻猊铺首,菊 花阀阅。明间上悬"圣府"竖匾,为明 代严嵩书。左右柱上悬挂木联:“与国 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 章道德圣人家。” ,为清代著名学 者纪昀书,其中"富"字上无点,"章" 字中竖通上去。意为孔家富贵无头, 文章通天。门前有粉白照壁、明代石 狮和上马石。
名著导读——
《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论语》是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年以前,孔子在教学生 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 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 了《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 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汉书· 艺文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曰:“有一句话可以拿来终身去实 践它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 承受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启发:本章从实践上说明, “仁”是基础, “忠恕”是仁的引申和表现。 “忠”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章给我们的启 示是:凡事多为他人想一下,留一步给他 人走,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发展。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大学 《___》《___》《___》合称为 中庸 孟子 “四书”。
一、孔子其人
• 国 • 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 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 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 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 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 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 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 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 ,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 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 “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 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够给人民很多好处 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 说:“这何止是仁,必定是圣德了!尧、舜还担忧 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就要使 别人事事行得通。凡事能拿自身作比方,可以说就 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所说的“仁之方”指什么?(如何 爱人呢? 如何实现仁的?) 孔子提出两个准则:“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和“己欲立人而立人,急欲达人 而达人”,其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 比心”的思想。 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哪里? 本质是相通的。但“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上从否定方面说,就是要求人们不 要做什么; “己欲立人而立人,急欲达人而达人”, 从肯定方面说,就是要求人们要做什么。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
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 前479年孔子逝 世,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 书",岁时奉祀。公元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祀孔 子之先例。公元 153年设官守庙,"掌领礼器"。公元541年始塑孔子像, "旁立十子"。隋、唐时多次扩建重修。公元1105年(北宋徽宗崇宁 四 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公元1021年扩 建孔庙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凡增广殿庭廊庑三百十六间"。公元 1499 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公元1725年重建大成殿等建筑。 孔庙 现占地140000多平方米。南北长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有金、元、 明、清时期建筑104座466间,碑刻1172通,古树1250株。孔庙建筑群仿 皇宫之制。空间和平面布局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为中轴,院分九进, 建筑东西对称排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1)道:一为“引导。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 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 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 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评析】 在 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 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既能使百姓守规蹈 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 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 在治理国家中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