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实验一上肢骨(一)实验内容观察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够在活体上触摸到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上肢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二下肢骨(一)实验内容观察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距骨和跟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下肢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三躯干骨(一)实验内容观察躯干各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二)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各骨的位置和形态。
2.认识椎骨、胸骨、肋骨的主要表面结构特征。
3.能在活体上触摸到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分离的躯干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四上肢骨连结(一)实验内容观察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二)实验目的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肩关节标本或模型,肘关节标本或模型,腕关节标本或模型。
实验五下肢骨连结(一)实验内容1.观察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2.观察骨盆、足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1.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掌握骨盆、足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髋关节标本或模型,膝关节标本或模型,踝关节标本或模型。
实验六躯干骨连结(一)实验内容1.观察椎间盘、前纵韧带以及后纵韧带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脊柱、胸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1.掌握椎间盘、前纵韧带以及后纵韧带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脊柱、胸廓的组成、运动和功能。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标本或模型,椎间盘、前纵韧带以及后纵韧带瓶装标本;脊柱、胸廓模型。
实验七上肢肌(一)实验内容1.观察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上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3.通过运动训练,发展上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
(二)实验目的1.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了解发展上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的方法。
3.熟悉上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标本或模型,上肢肌肉标本或模型。
实验八下肢肌(一)实验内容1.观察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以及小腿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下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3.通过运动训练,发展下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
(二)实验目的1.掌握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以及小腿三头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了解发展下肢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的方法。
3.熟悉下肢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标本或模型,下肢肌肉标本或模型。
实验九躯干肌(一)实验内容1.观察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膈肌和胸锁乳突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2.观察躯干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3.通过运动训练,发展躯干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
(二)实验目的1.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膈肌和胸锁乳突肌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功能2.了解发展躯干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的方法。
3.熟悉躯干肌的体表肌性标志。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标本或模型,躯干肌标本或模型。
实验十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一)(一)实验内容1.通过实际进行体育动作,学习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观察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肌肉的工作情况。
(二)实验目的1.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用动作分析的解剖学方法主要分析上肢下肢在运动中的改变。
3.能够运用动作分析的方法对常见的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和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十一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二)(一)实验内容1.通过实际进行体育动作,学习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观察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肌肉的工作情况。
(二)实验目的1.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2.用动作分析的解剖学方法主要分析上肢下肢在运动中的改变。
3.能够运用动作分析的方法对常见的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全身肌肉和骨标本或模型。
实验十二内脏(一)实验内容1.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观察胃粘膜、小肠绒毛、肝小叶、肺呼吸部和肾单位的结构。
(二)实验目的1.掌握胃、十二指肠、肝、肺、肾等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2.掌握胃粘膜、小肠绒毛、肝小叶、肺呼吸部和肾单位的结构。
3.了解出入肝门、肺门和肾门的结构。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组成模型,肺内支气管的分支模型。
实验十三脉管系统(一)实验内容1.观察心脏的形态和心腔内的结构。
2.观察人体主要的动脉和静脉。
(二)实验目的1.掌握心脏的位置、内部结构。
2.掌握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3.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4.掌握体循环的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静脉及其属支。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心脏标本或模型,全身血管分布模型。
实验十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一)实验内容1.观察脑和脊髓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2.观察眼和耳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目的1.掌握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眼球壁的结构和眼球的折光装置。
3.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要求1.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标本或模型。
3.观察标本或模型要与活体、动作相结合。
(四)实验材料脑瓶装标本或模型;脊髓瓶装标本或模型;眼和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