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环境与日本发展的关系(一)战后初期,美国在物力肘力上时日本的扶植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战后初期,美国为了把日本纳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战略体系,对日本进行了大力扶植。
1归还日本应赔偿之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宣言和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日本的军需工业应予彻底摧毁,其装备应拆除,用作赔偿。
但是,到1949年,美国看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便宣布停止日本的一切赔偿,并于1952年4月将应拆除用作赔偿的飞机工厂、军火工厂、造船厂等850个工厂全部归还给日本政府,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援助。
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凋敝,能够出口的商品很少。
为此,美国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51年6月停止援助止,以各种方式援助日本的金额累计达30亿美元。
据统计,美援总额约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40一60%。
3.投资。
1949一1970年,在日的外国资本累计为1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私人企业在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投资。
(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庞大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末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正当195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严峻的所谓“稳定恐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大量出兵朝鲜。
这一战争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除了在政治上促使日本坚定地加人西方阵营,走上靖和和独立的道路以外,在经济上对日本产生了以下好处。
首先是自本外汇收人猛增。
美国政府为供应朝鲜前线军用物资,向日本拨出了大量加工订货和服务款项(俗称“特需”),在1950一1953年共约24亿美元,到1956年止共约40亿美元。
这笔外汇收人在当时是极其可观的,例如,1952年收入之8.2亿美元,占当年日出口总值的64.6%,占当年GNP的4.7%。
其次是扩大了出口。
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国为了防备更大的战争,大量抢购物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猛涨,促使日本正常出口量显著增加,如195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出口额及出口量分别增加55%及35%。
第三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由于以上两个因素,日本国内消费增加,投资扩大,“稳定恐慌”时积压下来的大量商品很快售罄,生产随之上升,实际GNP在1951年便已恢复到战前1934一1936年水平户由于朝鲜战争不仅加速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且为尔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当时吉田内阁的大臣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它是“天佑神助的神风”、“天赐之良机”。
1965年,美国开始直接参加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巨大刺激。
一般估计,美国侵越战争使日本每年额外多得处汇20亿美元,娜1965年和1970年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和193亿美元。
同时,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还趁美国陷人侵越战争泥潭之机,打入了美国及其在国外的市场,“越战”给日本成长为出口大国提供了良机。
(三)战后日本的资源地位发生了比欧美国家有利的变化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极高,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然气、铜、铅、锌、铝、镍、木材等10种主要资源依赖外国进口的比率高达80一90%。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战后,日本一方面丧失了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供应,但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广大殖民地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以及资源的新开发,日本资源来源渠道反而比战前增加,地位反而比欧美有利。
1.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后,大力开发和输出本国资源,工业原料和燃料产量有很大增长。
1946年,中东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540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9.4%,到1970年便增至92453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9.6%。
亚非拉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铜矿石等资源也被大量发现和开采。
在开发过程中,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能够逐步与原宗主国以外的国家进行合作,日本遂趁机与这些国家开展贸易或投资合作生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工业的飞跃。
日本地少人多,农产品需要长期进口一部分,而1973年以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农产品供应长期处于充足状态,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2.日本资源进口运费负担比其他国家少得多。
由于海上运费比陆地运费低,加之,日本于60年代实行了船只大型化和专业化,海上运费只为陆地运费的1/20。
⑦60年代日本新建的许多工厂都在沿海地区,使大量进口资源由港口直接送至生产现场,又减少了不少国内陆路运费。
尽管日本要从平均距离6000海里的海外产地进口资源,并要将大批制成品销往海外市场,但日本商品成本中的运费比重却比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小得多,其奥妙就在这里。
3旧本从海外进口资源,减少了日本对基础工业的投资,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矿业等基础工业的投资特点是投资额大、周转时间长、收益率低,而制造业正与之相反。
日本从国外进口资源不仅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原料问题,而且还提高了日本工业发展速度。
(四)战后国际经济贫易条件对日本经济飞欲十分有利首先,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对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市场显著扩大。
战前,日本的轻工业产品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作为有利的垄断市场,战后虽然中断了这种销路,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继与日本开展了进出口贸易,引进了日本资金和技术开发资源。
同时在发达国家消费革命的影响下,日本产品特别是汽车、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还趁各国进口自由化比率比日本高得多的机会(如1960年西欧为90%,而日本仅40%),大举打人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这些比起战前的日本轻工业产品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来说,不知要扩大了多少倍。
其次,战后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下,日本进出口贸易在价格上得到巨大的“剪刀差”利益。
例如,1951~1972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价格上涨了50%,而发展中国家的原料价格只提高了13%。
发展中国家既是日本重要的原料来源地,又是其工业品的重要市场,从而使日本在进出口贸易价格上赚取了大量“剪刀差”的利润.仅以石油价格为例,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前,每桶石油的价格才2一3美元,战争爆发后中东国家趁机夺回了过去被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石油供应的统治权,每桶价格才涨到12美元左右。
由于日本60一70年代的能源及石油进口率高达75%及99.8%,⑨比美国的50%及25%和西欧的56%及88%。
都高,因此,日本在石油价格上比任何国家获得的好处都多。
据统计,1955~1972年日本进口原油101亿桶,按1973年提价前后的价格计算,就少付了950亿美元,一相当于同期日本固定资本投资总额5900亿美元的16.1%之多。
再次,1973年浮动汇率制实行前的日元固定汇率促进了日本出口贸易的扩大。
如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于1949年4月规定为1美元兑360日元后,20年之久没有变动。
尽管日本产品的成本由于日本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下降,可是由于1971年以前国际固定汇率制的限制,日元到70年代初才逐步升值,从而使日本出口贸易由于日元长期低估了10%左右(日本学者估计)而受益匪浅。
(五)战后世界的技术革命为日本的经济飞跳提供重要条件如前所述,50年代日本的科学技术比欧美国家大约落后了二三十年,但是,战后美国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技术封锁的同时,却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把大量新技术输往日本。
例如,50年代初期,日本引进的技术有90%左右是美国提供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0一60年代出现世界新技术革命时,正是日本由于战争破坏等原因需要大力更新设备之际,而不像发明新技术的欧美国家,重大技术革新产生之时,并未遇到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投资高潮。
因此,在日本机械工业等部门全部设备中,通过利用国内外新技术,使用期在3年以下的设备比重不断上升,使用期在3年以上设备的比重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到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之际,已经超过了美、英等国,从而促进了日本产品质量提高、数量增加、成本下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六)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大大下降,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战前(1934一1936年)日本军费开支占日本财政支出的44.8%。
战后,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的限制下,日本每年的军费开支未超过GNP的1%,日本军费开支仅占财政支出的7%左右,1975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占GNP比重为5.9%,同期西德为3.7%,法国为3.9%,英国为4.9%,而日本仅为0.9%。
这个比率至今仍变化不大。
日本军费开支锐减对其经济飞跃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军费开支少,日本财政比别的发达国家就有较大的余力投资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给私人投资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还可以有较大的余力对私人企业发放贷款和推行“特别折旧制度,(如有的设备,一年就可提取该机器设备价值的50%),促进经济的发展。
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简单分析:除多优良港湾外,促使日本工业业发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深刻的历史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日本经济,使日本工业很快得到恢复。
从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抓住机遇,使工业生产开始高速增长。
●重视科技。
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
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
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发展教育。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
长期以来,日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2)详细分析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
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
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
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
(2)矿产资源贫乏。
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