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日本

第六章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日本

交 五、冷战后 “政治大国外交”的新发展
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日本首相吉田茂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
1951年9月4日~8日,由美 国一手操办的对日媾和会 议在旧金山举行,包括美、 日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 片面的对日和约(亦称 “旧金山和约”)。条约 结束了美国对日本的占领, 恢复了日本的主权。同一 天,日本通美国签订了 《日美安全条约》。这两 个条约使日本取得形式上 的独立,实际上仍处于美 国的半占领状态下。
(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梦想实现的可能性较大
日本一直将能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成为政治 大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实现这个梦想,日本积极参 与联合国活动,比如所分摊的联合国会费仅次于美国, 2004-2006年,联合国会费的19.629由日本承担; 制定PKO法案,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担任 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次数最多的国家,也是担 任联合国主要机构理事等要职最多的国家。日本还通 过外交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随着 联合国改革进程的深入,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2.1956—1973年的高速发展阶段
从1956年到197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 平
均增长率高达10.9%。随着日本国民经济的高速
发展,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先后在
1960年超过加拿大,1966年超过法国,1967 年超
过英国,1968年超过德国,跃居到资本主义世 界
第二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三、日本所谋求的政治大国的现行标准 1.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真正“极”的政治大国 经济实力决定对外战略,对外战略目标必须与经济 实力对等的现实主义原则,已是国际经济格局中真 正极的经济大国,自然要把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真 正“极”的政治大国作为战略目标,使日本成为 “与其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
2.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大国
(二) 日本的军事实力会进一步增强,而要成为世界 级军事大国还较遥远
(三) 通过核武装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可能性不大
制约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因素有:第一,发展核武器会 带来外交上陷于孤立、得不到舆论支持和巨额财政负 担三种不利后果;第二,日本国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 难于承受核打击和不具备核报复的条件;第三,日本 以核裁军作为晋升政治大国的重要政策,因此短时间 内不会丢掉这块招牌;第四,日本处于中美俄三核大 国的中间地带,缺乏核战略空间。因此,日本通过核 武装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可能性不大。
(2)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日本会不失时机地与中 国合作,打中国牌以抬高与其他大国制衡的身价
(3)日本以优先发展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来推动两国 政治关系的发展,从而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 (4)深刻的国内根源和社会思想基础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 国内各界人士的大国意识和民族自大情绪明显抬 头,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并常常 以大国自居,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大国意识。
第六章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日本
第一节 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第三节 日本的外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上图: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 下图:废墟中重建的广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5%的财富化为乌有, 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状 态,物资奇缺,物价飞 涨,国民经济出现了20 世纪20年代以后最严重 的经济危机。然而,在 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经 济不仅迅速摆脱了困境, 而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 经济高速增长。
第二,能避免“军事大国”嫌疑,减轻亚洲国家的压力;
第三,能名正言顺地在“同盟框架内”发展军事力量, 增强军事能力,为实现政治大国增加筹码。
美日于1960年1月签订美日安保条约,宣示两国将 共同维持与发展武力以抵抗武装攻击。该条约使日本 取得了真正的独立,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1997年,美日公布了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1999年 5月,日本参议院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相关三法案,其核心是《周边事态法案》,允许日本 政府在美军介入日本“周边”军事冲突时,派兵为美 军提供海上搜救、后勤支援等后方支持。
4. 1990—2000年的低迷阶段
日本在90年代沦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实绩最差
的国家之一。1992年至1994年间日本的平均增 长
速度为0.63%,被称为“平成萧条”。其中 1993
年仅为0.3%。1996年回升到3.9%,正当人们 期待
日本经济进一步好转时,1997年经济形势却急 转
直下,增长速度仅为0.8%,1998年经济又出现了
(五)外交政策以日美关系为 “基轴”,立足西方, 同时呈现积极灵活、全方位的特征,以便成为在国际 社会积极“发声”的政治大国
第三节 日本的外交政策
一、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初的“多边自主外交”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大国”外
(1)战败国地位使其军事动向成为敏感问题,限制了军 事发展水平
(2)战败国地位使其政治走向引人注目,限制了政治发 展的回旋余地
(3)战败国地位使其对美追随外交成为必然选择,限制 了自主外交的发展空间
(二)以“日美同盟”为依托,借美国力量护航
1.日本发展政治大国所需的军事力量方式的选择 (1)激进式
国际化的经济利益必须伴以全球性政治影响,只有 具有全球性政治影响,才能有效维护其国际化经济 利益。维护其国际化经济利益的需要,促使日本把 全球性影响视为其政治大国的重要标准。
四、对日本政治大国进程的估计
(一)修改宪法需要酝酿很长的时间
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 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 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 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 认国家的交战权。”第九条不修改,日本就难以达到 军队合法化,海外派兵正常化,行使武力正当化的目的。 也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政治大国。而修改宪法要经过很 长时间的酝酿、讨论、逐步进入修宪的法律程序。
3. 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目标 (1)政治上与美欧平起平坐 (2)经济上成为同美国、西欧并列的一个中心 (3)军事上增强防卫实力
4. 政治大国战略的确立
1985年日本政府的《外交蓝皮书》首次公开写明: 日本应该成为“向世界开放的国际国家”。这样,在 中曾根执政时期,日本政府正式将“政治大国”确立 为日本基本的国家战略。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方略
(一)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走“以经促政”的发展道路
1. 以经促政” 是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的非常态发展道路
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大国发展道路,是正常 环境和条件下的常态发展道路, 而“以经促政”的政 治大国发展道路,则是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的非常态发 展道路。日本选择的“以经促政”的政治大国发展道 路并非最佳发展道路。日本之所以选择这条发展道路, 主要是基于选择范围受到限制的战败国地位的考虑。
3.1973—1990年的中低速增长阶段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 爆发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由于 日本的资本雄厚,劳动力数量充足、价格便宜,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企业富有开拓力,产品 质量高,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日本经济的 发展速度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到 8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二节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一、确立政治大国战略 二、谋求政治大国的方略 三、所谋求的政治大国的现行标准 四、对日本政治大国进程的估计
一、确立政治大国战略
中曾根康弘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 略是中曾根康弘在 1982-1987年担任 日本首相期间提出 并确立的。
(一) 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和确立 1. “政治大国” 的含义
5. 1990—2000年的低迷阶段
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速虽然依旧缓慢但已略 显 恢复之势。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呈现出 先抑后扬的特征。日本经济形势的好转,主要得 益于美、中等国经济增长对其出口的拉动而非其 本国自主性因素的推动。
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大力推行“贸易立国”、 “教育立国”和“科技立国”的战略,使日本的 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在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 了经济立国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经济大国地位。 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已牢牢确立了世界 经济大国的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 国。198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7年超过 美 国的基础上,又超过瑞典, 跃居世界第一。
(二)谋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和原因
1. 既是日本经济实力膨胀的必然结果,又是其经济长 期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2.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为日本谋求政治大 国地位提供了有利时机
3.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日本政治作用的砝 码在加重,为其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利时机
(1)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必然将日美同盟关系推向 地区甚或全球层面,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真正称为“极”的政治大国,都把支配所在地区或 邻近地区,在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起主导作用视为 巩固其政治大国地位、增强其政治大国实力的重要 方式和有效途径。自推行政治大国战略以来,日本 就把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太时代”作为奋斗目 标,并将它视为重要标准纳入其政治大国战略。
3.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政治大国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 1946—1955年的恢复阶段
战后,日本仅用了10年时间,到1955年其主要 经 济指标除外贸一项外,全部恢复到或超过战前的 最高水平。其中,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6%,工业 超过58%,农、林、渔业超过34%。虽然如此, 但是日本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还是比较落 后的。
(2)1983年7月,中曾根康弘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从经 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983年7月30日,中曾根在对他的家乡群马县选民 发 表讲话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 大国。他说:“今后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 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 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后来为了避免 刺激在野党和亚洲国家,中曾根将“政治大国”改 称为“国际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