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天文历算天文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进步。

唐代王孝通约生活在北周武帝至唐太宗时期在《缉古算经》中首次运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

全书共二十个问题,如第二问,即以三次方程式来解答土木工程问题:假令太史造仰觀臺,上廣袤少,下廣袤多,上下廣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上廣袤差三丈,高多上廣一十一丈。

甲縣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縣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功常積七十五尺,限五日役臺畢,羨道從臺南面起,上廣多下廣一丈二尺,少袤一百四尺,高多袤四丈,甲縣一十三鄉,乙縣四十三鄉,每鄉別均賦常積六千三百尺,限一日役羨道畢,二縣差到人共造仰觀臺,二縣鄉人共造羨道,皆從先給甲縣,以次與乙縣,臺自下基給高,道自初登給袤,問臺道廣、高、袤及縣別給高、廣、袤各幾何?唐高宗时,李淳风602-670年等人审定并注解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等十部算经,称为“算经十书”。

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唐置国子监算学,“算经十书”成为唐朝算学的规定教科书。

其中《缀术》在公元十世纪不幸失传,其余九部基本流传至今。

國子監算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

學生三十人。

博士掌敎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子爲生者。

二分其經,以爲之業。

習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邱建、夏侯陽、周髀十五人,習綴術、緝古十五人。

其紀遺、三等數亦兼習之。

《旧唐书》历法方面,刘焯在隋开皇二十年600年提出制订的《皇极历》,吸取了北齐以来成果,发明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每天太阳视运动的速度。

太阳视运动即我们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照物观看太阳的运动。

西方即根据此种运动一度认为地球为宇宙核心,即地心说。

唐初,王孝通还与其孙编制过《戊寅元历》,已经开始使用定朔法,即按照实际日月观测位置为准来确定一个月为29或30日的方法,而取代之前的平朔法,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间隔排列。

到唐高宗时,李淳风造《麟德历》,从此确定使用定朔法,相沿至今。

唐玄宗时,命僧人一行683-727年主持改历。

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并以此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

一行还根据南北各地测量北极高度及二至日日影短长的结果,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证明影差与距离的比例不是定值,而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怀疑这种说法,隋代刘焯也建议通过实地测量来证实,没有得到采纳,到这时才通过实测证实。

通过在今河南东部、南部的测量,他得出大约351里80步约合今123.7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与现代值相差11.8%,是世界历史上在地面实测子午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开元十五年727年,《大衍历》成。

一行根据对地球绕太阳运行时速度变化的大致规律,提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时间间距不同的定气概念。

于是他发明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开元十三年725年,一行还与梁令瓒合作制成了漏水转动的浑天铜仪。

仪体29至30转而日月相会,为一月;仪体365转而日周天,为一年。

这种表示天体运动并指示时间的仪器是后世天文钟的前身。

医学隋唐医学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唐代国子监的医学博士教习内容来看:諸藥醫博士一人,正八品上。

助敎一人,從九品下。

醫師二十人,醫工一百人,醫生四十人,典藥二人。

博士掌以醫術敎授諸生。

醫術,謂習本草、甲乙脈經,分而爲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也。

《旧唐书》可见当时已经分有内科体疗、外科疮肿、小儿科少小、耳目口齿科等,还有今天中医拔火罐的前身“角法”。

針博士一人,從八品下。

針助敎一人,從九品下。

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

針博士掌敎針生以經脈孔穴,使識浮沉澀滑之候,又以九針爲補瀉之法。

其針名有九,應病用之也。

按摩博士一人,從九品下。

按摩師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

按摩博士掌敎按摩生消息導引之法。

《旧唐书》还有针灸、按摩等专门的博士,其中,先学习经脉穴位和脉象后,才能治疗。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医学家,留有著作传世,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隋代曾任太医令的巢元方等人共同撰写《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分为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研究病因,并对疾病进行分类、鉴别与诊断,是一部医学巨著。

隋代至唐初的孙思邈581?-682年,以其对医药学的伟大贡献,被称为“药王”。

他撰成《千金方》三十卷与《千金翼方》三十卷。

孙思邈还重视特效药的研究与药物的采集方法,除药物学之外,还有很多医学著作。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体现了他高尚的医德。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黄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脉、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苖、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隂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至顛殞。

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鑚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

又須涉獵羣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覩事則不能黙而識之;不讀内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赜,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千金方》唐高宗时,苏敬等人重修《本草》,共五十四卷,被称为《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因英国公李勣参与编撰而得名,正文实际载药850种,较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还改正了《集注》中错误记述的四百多种药物。

新增的药物中,不少传自波斯、南海等地,这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交流对中医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唐玄宗时,王焘670-755年撰《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为一千一百零四门,记载了六千多个药方。

王焘几乎将当时所见的各种医书都研读过,采撷精要,因此《外台秘要》价值很高。

王冰约710-805年潜心研究《素问》,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对整理中医古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后人研究《素问》,大多是在王冰已有的基础上。

建筑隋唐以前的建筑,今天所能见到的极少。

由于隋唐建筑仍有少量存世,加之这一时期相关传世文献较多,又被借鉴到周边各国,因此有必要专门介绍隋唐建筑。

赵州安济桥位于今河北赵县,跨洨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跨大弧平的单孔石拱桥。

这座桥由隋代工匠李春设计而成,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全长54米,券高7.23米。

主券两侧,分别有两个空腔小券,以减轻桥身与桥基的负重,在洪水时可以增加过水面积以减轻对桥的压力。

隋唐长安城是隋代建筑家宇文恺、高龙义与唐代阎立德设计建筑的。

全城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全城周围约七十里,坊市、街道、绿化、排水等方面规划完整。

这一时期,里坊封闭,市场集中,是长安城和唐代部分重要城市,甚至是边疆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都城的突出特点。

长安城有三大内:位于城市正北方的宫城,东城的兴庆宫,以及在外郭城东北的大明宫。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时,高宗时完成,正殿含元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台基高出地面四十余尺。

宫内还有马球场、梨园、道观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和场所。

唐代木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今天山西省五台山的南禅寺,建于建中三年782年,佛光寺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此外,唐代砖瓦建筑也逐渐在南方开始推广,部分地区用瓦房代替了竹木建筑,有的城市开始在城墙上包砖。

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最早应与印章的篆刻等艺术有关。

最初雕版印刷是为了印制佛像、图画等物品,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关系。

中国古代在普及纸制品后,以写本为主,但写本如果抄成复本,会出现转抄错误,而转抄耗费时间长,因此写本书籍很易散佚。

雕版印刷术出现后,这种情况大为改观,很多书籍从此可以流传至今,这在文化传播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雕版印刷有很大的弊端,即只能印刷一种印刷品,不能够像宋代的活字印刷术一样可以排版后印刷其他书籍。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学界尚有争议,但大体应在公元7-8世纪基本出现。

现存的唐代雕版印刷品,主要为晚唐的佛经、历书等书籍。

我国出土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王阶印造的《金刚经》。

此外还出土有晚唐的历书。

这些印刷品雕刻精美,印刷清晰,这说明晚唐时期我国雕印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到唐末,印刷术已经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大部地区。

当时刻印的书籍,主要有字书、韵书、历书、佛经、术数书等。

成都是当时印刷业的一大中心。

印刷术发明后,逐渐传播到全世界,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