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
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
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
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就有了之后的
‘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
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
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
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
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
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
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
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
冶铁);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船);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丝织、陶瓷).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造船、丝织)。
商业上:交通发达、货币统一、3.市场发达:有固定交易所,置官员管理,邸店柜坊出现,店铺面积限定,买卖时间限定,市场种类繁多(夜市、草市),商人众多(大中小商人,外商,胡商)市场广阔、政府规范管理。
另外城市兴旺,形成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大都市。
由于经济繁荣唐朝出现了以前没有过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戎装、胡服、男装、袒胸窄袖流行胡饼是当时的主食、不少蔬菜来自国外、盛行饮酒和喝茶、从高昌传来酿葡萄酒方法。
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从波斯等国学来);平民百姓的住宅仅以房屋围成四合院,或用篱笆围成院落;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席地而坐的习惯;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基本形成行:隋唐两代,人们出门喜欢骑马、骑驴;唐代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肩舆。
隋唐时,有打马球、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文娱活动;隋唐时季节性节日很多,特别热闹的是正月十五的灯节。
另外还形成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城市。
民族以及对外关系方面:隋唐时期加强了边疆各族的联系,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唐朝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
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
文化方面: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唐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影响了很多国家。
就拿日本为例,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
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
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日本在中央,地方,机构内部,法律,教育,经济都沿用了与唐朝相识的方法与制度。
唐朝文化也西传到很多国家,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
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
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
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
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打开了“丝绸之路“。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
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
唐在西域势力达到了顶点。
唐朝不仅自己文化传入别国还从国外吸收外来文明,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
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
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其中包括唐代的雅乐和燕乐,唐代的
软舞和健舞,女子的服饰,女子的发式以及各种外来的工艺技术。
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他的普遍性,虽然这些乐舞形式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间艺人,但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极力推动和精心研究,她是不可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的。
总结来讲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都有杰出成就。
统治者的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
国内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的色彩。
中外交流频繁,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项目,科技发达如雕版印刷、火药、《唐本草》等。
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
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总之,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经济的实力,文化的繁荣等等一切使之成为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