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
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
的确,经济学的强项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对于人类而言,生命短暂,没有人能够永久地活下去。
有限的生命,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多地获得幸福。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
研究幸福经济学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因为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在这种环境下,“财富悖论”由此产生。
西方经济学的“财富悖论”:经济学教人怎样增加财富,但不能教人怎样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结。
“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
西方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科学性与主体性相对立,不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
解决“幸福悖论”的根本途径,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
因此必须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对称经济学是财富增长和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的对称。
对称经济学是幸福经济学。
作为主体经济学的对称经济学是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共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和谐经济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对称性、具体性、全面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
从所渗透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幸福经济学范式本质上也就是中国经济学范式。
幸福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幸福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正好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成熟完善的成熟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代替一样,西方经济学范式被对称的、系统的、五度空间理论模式的幸福经济学范式或中国经济学范式所代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如今,让我们放眼当下,看看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幸福。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定标准,不管是在经济学界,还是心理专家的眼中,往往都会用“幸福指数”这样一个参数来衡量和判断个人的幸福感。
全球处在经济低迷状态下时,人们的幸福感是否会缺失?我们又该如何分析我们的“幸福指数”呢??
幸福指数是测算幸福程度的一套指标体系。
幸福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或是一种健康、快乐、兴旺的状态。
对于幸福感的判定,刘正山更多地强调外在标准,即当个人达到预设的标准,如爱情、家庭(婚姻)、事业、休闲、学问、品德等,才有幸福感的产生。
不得不承认,经济低迷期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了影响。
从支出结构看,休
闲支出占比将大大减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将大大上升;其次,婚姻美满度降低。
统计表明,经济越萧条,结婚的越少。
因为所需之物非常紧张,很多人没有能力负担起一个好的蜜月。
至于已婚家庭,在经济减缓时期,将变得不快乐,生儿育女的将会更少。
另外,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也将大幅度攀升。
因此,经济低迷或者说经济危机,‘洗劫’的不只是人们的钱包,还有他们的心灵。
现实的压力,将造成许多心理疾病———焦虑、抑郁、自闭、狂躁等等。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不同的人群对经济低迷时期的感受也会不同。
比如财富上的落差,不但需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还要取决于前面的经验值,比如很多商业人士都是从风口浪尖上走过的,相比那种初次经历的人,伤害程度要相对低一些。
而一些炒股的老人,拿退休金去炒股的,虽然看起来没多少钱,这次损失的数额也相对并不巨大,可心理上却像掉下了悬崖。
针对受害人群,维度有很多,年龄是一个系数,老年人肯定不如年轻人经得起折腾。
金融海啸对不同群体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安全过冬”吗?
提高幸福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立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更多的活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很好的调节家庭关系,改善对环境的认知态度等。
此外,也要从心理上合理调节期望值,包括对经济的期望值。
政府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收入分配因素,不能再以经济增长论英雄。
随着经济的增长,每个人的绝对收入增加了,但其幸福指数不一定是增加的。
如果只是单纯考虑经济发展、GDP的增长,而不考虑收入差别过大及非物质方面的追求,将会使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采用遗产税、转移支付等手段,避免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缓解攀比效应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资源,投入更多的非物质生活,如改善人们的健康,让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我相信,只有在个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而我们学习幸福经济学的缘由也就在此——让经济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