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为此,他对欲望做出了分类,欲望包括自然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

自然欲望又分不可或缺的欲望与无关紧要的欲望。

只有那些不可或缺的欲望才是必须满足的,而控制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前提。

(2)快乐生活在于改变思维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怕死,人们试图防范他人,求得安全;对安全的追求又导致人们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

他认为,人不必相信各种占卜、迷信、祭祀,而应相信自己的感受,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

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

伊壁鸠鲁指出,达致快乐生活不在于获得财富,而是要改变思维,学会从无限攫取型的追求中退缩,改变抱怨、不足、懊悔的心态,转向满足、感激的心态。

例如友爱是因自身而被想望,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是值得追求的。

但是为了获得友谊,友人间必须相互扶助。

(3) 快乐是心灵的快乐
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

他倡导一种比较严肃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生活戒律,以使个人摆脱偏见和限制自己的欲望,获得知足,达到内心的宁静。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异同比较
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遵循两种不同理论的路线,伊壁鸠鲁的快乐义是基于感觉,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视图是遵循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路线,它的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和目的论。

在这两个不同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有同样的效果。

相同点:
1、快乐和幸福是最高的善
当谈到快乐或幸福的状态,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非常注意突出快乐或幸福是最高的、是最好的。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快乐因为我们认为幸福是第一位的好,是最自然的好。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有了快乐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同时生活的目的也是追求快乐。

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是最好的。

那么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是身体的健康、没有灵魂的担心,即身体和精神的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有任何疼痛或疾病,心理干预着某些思想,不能说他是幸福的。

在这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伊壁鸠鲁强调幸福不仅仅是物质,这是精神,而不是仅仅追寻身体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指出,幸福是最高的好和最自然的好,幸福是人们选择和判断行为的标准。

同样谈及到幸福,亚里士多德也把幸福放在最高的位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无论是荣誉也好财富也好,也是有它们各自的美德,幸福是万能的、最高的目的,我们获得是幸运的祝福和对幸福的选择,幸福是最高的选择,它是完整的、自给自足的,这是行为的目的。

在实践中,有无数不同的目的,永远为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他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最高的善。

幸福属于人,而人是理性的,善就是把人类的理性功能发挥到最好的东西,因此善就是人实现灵魂合乎德行的活动。

2、幸福的条件
幸福是最高的,最终的善,这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1)身体的快乐和美好
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否认身体幸福的必要条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是没有痛苦和灵魂的纷扰,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亚里士多德说的幸福、善,也是身体和灵魂的善,虽然灵魂的善是最高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幸福和外在的善
快乐,幸福的生活并不是一种豪华奢侈的生活,也不是贫穷的生活。

虽然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孤独的、自给自足的最好的善是身外之物,但幸福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应该以外在的善作为补充,但不是唯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外在的善能够很好的填充内在的善,例如财富是善的,等等。

所以幸福的是生活也应该有必要的外部条件,饥饿贫困的生活并不开心,快乐。

(3)精神的善高过一切
在幸福与德性的关系上, 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都认为德性对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 那么想获得幸福, 就必须获得德性, 必须进行有关德性的活动。

我们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 做节制的事才能成为节制的人; 有勇敢的表现才成为勇敢
的人。

人们必须知道德性品质; 必须有所选择, 因其自身而选择; 必须有所行动, 而且要坚持到底, 这样才能在现实活动中获得德性, 达到幸福。

不同点:
1、观点的基础不同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基于他的感情观和幸福观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源,都知道开始的感觉,原子流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的感觉,形成认识的对象。

因此,感觉是最可靠的理解真理的标准。

幸福和痛苦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亲密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一个人之所以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选择和判断标准的行为很合适,只要是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幸福的感觉俄经验,都可以选择,也有利于一个快乐的生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因此,感觉起源是伊壁鸠鲁观点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基于他的目的论的思想想,他认为人的行为有多种目的,但在这些目的中,有些是为了他物,有一些是为了自己,其中对自己的追求永远是最高的善,是最终目的。

2、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
在谈到个人幸福与总体幸福的时候,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出现了差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也就是他提出的个人的快乐就是纯粹个人的,是指个人身体上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把个人的幸福与城邦的幸福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城邦的幸福, 个人的幸福也离不开城邦的幸福。

3、幸福的实现途径不同
伊壁鸠鲁认为, 快乐首先要身体健康, 那么人们就要避免做那些损害身体健康的事情, 其次要使灵魂获得宁静, 就要消除对死亡和神的恐惧, 他要求人们研究自然。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要获得幸福, 首先要获得德性, 人们就要遵照德性的要求去行动, 才能获得幸福。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既有相似之处野猴差异,但这两个理论体系在古代代表了希腊哲学的历史,反映了哲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