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进行了思考,分析了亚氏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亚氏幸福观的内容。

试图对亚氏的幸福观做一个立体的审视,并通过再次解读亚氏的幸福观,以期对现今深受多元价值观冲击的人们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幸福有所启迪,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善幸福观德性
对于幸福,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有很多先哲做了详细的论述,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必定会为自己的幸福观的理论的存在需求理论支撑,以便使自己的幸福观得以成立,并拥有存在的根基。

对于幸福的含义,众所周知,它具有很强的感受性,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标准之上。

人们对衡量幸福的标准在潜意识里也总是有着自己的理性的理解。

但除非我们通过特别的研究才能真正的了解到人们的这些理性标准。

正因为这些理性深深地隐藏于人们的意识深处,所以常常被人们误认为只是感性的直觉,这也正是快乐主义幸福观的错误之处。

而从苏格拉底到斯多亚学派,先哲们已经认识到了人们意识中的这种理性标准的存在,并认为这种理性就是善。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在追求其完美性,以‘善’为目标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

”1,并且指出:“追求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人获得真正幸福的保证”,善作为一种德性知识是人们理解幸福,继而完成善实现幸福的前提。

把善作为幸福观的基础,苏格拉底的思想奠定了这种理论路径的最初基础。

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完成了最初的理论构架。

2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在更为基础的层面上为他的幸福观找到了善的基础。

他指出,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善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而人的目的,即人可以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由此可见,善是幸福的一个深层的根据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基础。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容
古希腊时期先哲们有关幸福观的论述,为后人对幸福有更深更准确的把握打下基础。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集所有伦理思想之大成,综合分析与研究,经过自己不懈的思考与论证,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

同时
1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28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鉴于前人对幸福的思考,也系统的构造出了自己的幸福观理论。

1、幸福是最高善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

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并且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探究。

亚里士多德延用了这个“善”,并把“善”作为他研究幸福的逻辑起点。

亚里士多德的“善”有两种意义:具体的善和最终的善。

具体的善是一个具体的目的,有着不同的情形:有些知识另一个较远目的的手段,有些则自身就是目的,但也被作为某种更终极的善的手段而被选择,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

”,前者都是因后者之故才被欲求。

由此可见,善作为目的,有时在于活动本身,有时在活动之外。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生活中存在最高的善,他指出:“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做目的,我们以别的是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这显然将陷入无限,因而对目的的欲求也就成了空洞的),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3。

而对于这个最高善亚里士多德也作出了论述:“所以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

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种事物。

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为它自身而从不会因它物而选择它。

而荣誉、快乐、努斯和每种德性,我们固然因它们自身故而选择它们(因为,既是它们不带有进一步的好处我们也会选择它们),但是我们也为幸福之故而选择它们。

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是为着这些事物或其他别的什么而追求幸福”4。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是最高善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2、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对于幸福本身,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两种水准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和合与德性的生活。

前一种是本义上的,后一种则是引申意义上的。

于是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的人,归结为生活的好和做的好人,即在生活中过着沉思的生活和合与德性的生活的人。

他认为,最高善在于合与德性的实现活动中,而非具有某种德性。

正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桂冠不是给予最漂亮、最强壮的人,而是给予那些参加竞技的人,因为实践了胜利的人就在他们之中。

又如,一个不喜欢公正地
3 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做事的人,也就没有人称他是公正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喜欢慷慨的事情,就也没人称他慷慨。

人的德性在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许多哲学家那里通常是相对于灵魂的理性部分好欲望部分的活动来说的,而且“德性和其他技术一样,使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

5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德性就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品质。

那么德性也就是,使得一个人好并使的他的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品质,也就是使人的行为达到至善的品质,即达到幸福的品质。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本身就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

3、幸福的获得
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获得,还是靠神或运气的恩赐?在对于幸福的获得上,亚里士多德对他的幸福观做了进一步充实。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是前者,不是神或运气的恩赐。

他认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和德性的活动,即在控制欲望上做到了中道,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通过这种活动中获得灵魂的善。

而且,就幸福而言,“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6,幸福不是一时一事的合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道合德性的活动,需要我们一生都努力合德性的活着。

所以,幸福的获得需要我们力使自己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能做出高尚的行为,并将其养成习惯,最终才能实现幸福。

4、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合德性的幸福的自足性的同时也指出,幸福的实现需要外在的东西。

因为他从人的本性上指出,人对于沉思的生活是不够自足的。

如,“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得到事物和其他的照料。

”7,幸福的实现还需要外在的善。

但亚里士多德同样指出,这种需要不是大量的,而是要本着适度原则。

他指出,有中等的外在的善就可以做高尚的事。

正如梭伦曾描述的,那些具有中等程度的外在善,做了自己认为是高尚的事,并节制地生活了的人们是幸福的。

5、幸福中最高等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即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沉思的生活。

多5 储光存:亚里士多德与先秦中庸观得比较研究[J].浙江: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9
6 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数人想过享乐的生活实际上是为着不同目的奴性的生活。

如那些看重名声的人认为幸福就是荣誉,于是终生都被奴役在艰辛的政治生活的之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享乐的生活和政治的生活都太肤浅,只有沉思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幸福。

因为沉思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持久,沉思中包含着有最多的自足,沉思似乎也是唯一因其自身而被人喜爱的活动,本身就是被人们欲求的目的。

合与努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的、最愉悦的,所以说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1]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
[2]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 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陈瑛.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0] 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1] 储光存.亚里士多德与先秦中庸观得比较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