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词思想情感
• 答题模式: • 1.本诗通过对( 感情。 • 2.本诗/本句运用( 了( )情感。 )的手法,抒发 )的描写(叙述、回 )的 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10年全国卷
• 咏素蝶诗
•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中华活页”
•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 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 有卖酒的地方就是家,这是一种借酒浇愁 的生活。为何忧愁?“明日又乘风去,任 江南江北。”原来作者想乘风任游江南江 北,而当时江北为金国所占领,到此占出 全词主题:江南虽好,而同样美好的江北 大好河山已经沦陷为异国的疆土。 • 这首词反映陆游面对大好河山,始终不忘 收复沦陷山河的爱国情怀。
•
• 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 • 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
武陵春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眼前景色之不堪、内心凄楚。
•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 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 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 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 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 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 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也烘托出来了。
三、把握作品的人物主要形象特点,如神态、 动作、心理描写等等,通过表象观照内心。
• 欧阳修《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 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
摸鱼儿 辛弃疾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 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 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
• 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 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 • 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 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献诗以求引荐
• 离思五首· 其四 元稹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四、观意象,品意境,感受氛围, 从中体悟作者寄托的情感。
P74 好事近① 陆游 •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映一蓑新绿。 •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 去,任江南江北。 •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 从军行 杨炯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叙写边塞的生活,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 •
• • • • • •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文人怜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表现对妻子矢志不移的爱念。
• 二、结合作者遭遇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揣摩作者暗示和所指,体会作者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常见提问方式:
•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情感? • 2.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3.从这句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 4.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 请简要分析。 ”(某种情感)?
• 秋思 张藉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这首诗看,诗 人用了几个寻常的动词 “见”“欲”“恐”,却包含了丰富的感 情。请选择其中一个动词,简要谈谈你的 感受。
• (1)秋风本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 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色,因而虽无形, 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看到一片凄 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相思之情。 • (2)写出诗人急于铺纸提笔,千头万绪却 不知从何说起的情态,充分写出诗人对亲 人的想念。 • (3)本来写完又担心遗漏了什么,表现出 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最 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 往(1分),及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1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
小重山· 端午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 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 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一、观察作品中有否直接流露作者情 感的提示词,如 “悔”“悲”“愁”“喜”“愿”“ 但”“安”“岂”等等。
• • • • •
节妇吟 张藉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阳节以五彩丝系 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空惆怅”是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 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 内涵,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的愁怀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 寞,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诗人通过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更加 直接、深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