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叶片的结构”是《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一个实验,我安排一课时学习,因叶片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都在叶片,这与叶片的结构相适应。
这节课的教学手段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总结等能力,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获取新知识,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后面学习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探究活动的难度较大,它涵盖的实验内容较多,检验学生对玻片标本的制作,显微镜的基本操作,绘图等基本技能掌握,还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技能培养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叶片的结构”不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册内容的重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很关键和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构思:
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
欲,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利用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好奇心特别重,对问题的求知欲强,争强好胜等特点,以问题切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与他们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达到学生获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描述叶片的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⑴、练习徒手切片。
⑵、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操作的熟练度。
⑶、学会绘制表皮细胞
⑷、学习用实验法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学习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让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生自己设计“光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4﹑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用课改的新理念进行教学获得一定的收获,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口﹑眼,教师成了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并在他们遇到困惑时及时点拨﹑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显示了集体的智慧,又为优秀学生开辟了展示自我魅力的平台。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验中克服了实验器材
的不足,课前采集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分组教学,克服大班额教学的不足,人人动手直观领会叶片的结构,顾及了班上较差的学生。
不足:我对探究式教学还不够娴熟,对教学的整体把握预测不足,各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在学生获取新知遇到的困惑,指导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打磨锤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