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电影史课程大纲

世界电影史课程大纲

世界电影史课程大纲西方电影史部分第一讲:电影的诞生及电影艺术的形成1.电影史的划分2.电影史的两大传统3.电影成为艺术1)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的贡献2)鲍特的时空处理3)格里菲斯的贡献:《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第二讲: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持摄影机的人》(1929)2.库里肖夫的电影试验3.艾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代表作品:《罢工》(1924)《战舰波将金号》(1925)《十月》(1928)《墨西哥万岁》(1932)《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4.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代表作品:《母亲》(1926)5.杜甫仁科《兵工厂》(1929)《土地》(1930)第三讲: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1.好莱坞的建立:八大影片公司: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

2.好莱坞三大制度:1)分工制度 2)制片人制度 3)明星制度3.好莱坞类型电影:1)类型片的主要特征2)类型电影的概念及模式3)八大类型片种: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家庭伦理片,黑色片,科幻片,战争片。

4.《公民凯恩》(1941)读解分析第四讲:法国诗意现实主义1.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1)《自由属于我们》(1931)让·维果:《操行零分》(1933)《亚特兰大号》(1934)2.诗意现实主义的“黑色时期”:马赛尔·卡内:《雾码头》(1938)杜维威尔:《逃犯贝贝》(1937)3.诗意现实主义的良心和象征雷诺阿代表作品《母狗》(1931)《布杜落水记》(1932)《托尼》(1935)《乡村一角》(1936)《大幻灭》(1937)《游戏规则》(1939)《吾土吾民》(1943)《南方人》(1945)第五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D》(1951)维斯康蒂:《沉沦》(1942)《大地在波动》(1948)第六讲:新现实主义之后的意大利电影六位大师级导演1.费里尼:《大路》(1954)《骗子》(1955)《卡比里亚之夜》(1957)《甜蜜生活》(1960)《八又二分之一》(1963)《罗马风情》(1972))《我的回忆》(1973)2.安东尼奥尼:《爱情事故》(1950)《奇遇》(1960)《夜》(1961)《蚀》(1962)《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云上的日子》(1995)3.帕索里尼:《乞丐》(1961)《马太福音》(1964)《十日谈》(1971)4.贝尔托鲁奇:《革命之前》(1964)《随波逐流的人》(1970)《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1900》(1976)《末代皇帝》(1987)5.奥米尔:《工作》(1961)《米兰心事》(1962)《木屐树》(1980)6.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1988)《海上钢琴师》(1998)《玛莱娜》(2000)第七讲: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电影手册”派重要导演和作品:特吕弗:《四百击》(1959)《朱尔和吉姆》(1961);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疯狂的比埃洛》(1965);夏布洛尔《漂亮的吉赛尔》(1958)《表兄弟》(1959);埃里克·罗麦尔《狮子星座》(1959)《蒙梭的女面包师》(1962)第八讲:法国电影“新浪潮”之“左岸派”的重要导演和代表作品: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阿涅斯·瓦尔达:《短岬情事》(1954)《克莱奥的5点到7点》(1961)第九讲: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上):兴起约翰·卡萨维茨:《影子》(1960);萨姆·佩金帕:《午后枪声》(1961);阿瑟·佩恩:《邦尼与克莱德》(1967);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1967);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1969);波格丹诺维奇:《最后一场电影》(1971)《纸月亮》(1972);第十讲: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下):鼎盛科波拉:《教父》(1972)《现代启示录》(1979);斯科西斯:《谁来敲我门》(1967)《出租汽车司机》(1976);斯皮尔伯格:《决斗》(1971)《大白鲨》(1975)《外星人》(1982)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3)《星球大战》(1977);布莱恩·德·帕尔玛:《姐妹》(1973)《魔女嘉丽》(1976)第十一讲:新德国电影运动1.“奥伯豪森宣言”2.四大导演及其代表作:施隆多夫:《青年特里尔斯》(1966)《铁皮鼓》(1979);法斯宾德:《玛丽姬·布劳思的婚姻》(1979)《莉莉·玛莲》(1980);温德斯:《德州的巴黎》(1984)《欲望之翼》(1987);赫尔措格:《生活的标志》(1968)《路上行舟》(1981)第十二讲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世界电影昆丁·塔伦蒂诺:《黑色追缉令》(1994)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1994)汤姆·蒂克威:《罗拉快跑》(1998)盖·里奇《两杆大烟枪》(1998)东方电影史部分第一讲:中国电影史概述1.中国电影史“代”的划分2.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三十年代默片精品吴永刚:《神女》(1934)蔡楚生:《渔光曲》(1934)四十年代艺术电影代表作品费穆:《小城之春》(1948)3.“谢晋电影模式”文革前是从伦理走向政治,文革后是从政治走向伦理。

4.“第四代”电影的代表人物第二讲:第五代及第六代第五代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张军钊:《一个和八个》(1984)陈凯歌:《黄土地》(1984)《霸王别姬》(1993)张艺谋:《红高梁》(1987)《菊豆》(1990)田壮壮:《蓝风筝》(1992)宁瀛:《找乐》(1992)第六代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张元:《妈妈》(1990)《北京杂种》(1993)贾樟柯:《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遥》(2002)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鬼子来了》(2000)路学长:《长大成人》(1995)《卡拉是条狗》(2003)第三讲:香港及台湾电影1.香港电影简史2.香港武侠电影史胡金铨张彻楚原李小龙成龙徐克3.香港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徐克:《蝶变》(1979)《笑傲江湖2》(1992)许鞍华:《疯劫》(1979)《女人四十》(1995)严浩:《似水流年》(1984)吴宇森:《英雄本色》(1986)《纵横四海》(1991)4.九十年代香港新电影关锦鹏:《胭脂扣》(1987)《阮玲玉》(1991)王家卫:《阿飞正传》(1990)《东邪西毒》(1994)陈可辛:《甜蜜蜜》(1996)陈果:《香港制造》(1997)5.台湾电影简史6.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短片集:《光阴的故事》(1982)侯孝贤:《风柜的来人》(1983)《恋恋风尘》(1986)《悲情城市》(1989)杨德昌:《恐怖分子》(1986)《牯龄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一一》(2000)7.九十年代后的台湾新新电影蔡明亮:《青少年哪吒》(1992)《爱情万岁》(1994)张作骥:《黑暗之光》(1999)《美丽时光》(2001)林正盛:《爱你,爱我》(2001)第四讲:日本电影1.日本电影简史2.日本重要的电影大师及其代表作品黑泽明:《罗生门》(1951)《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蛛网宫堡》(1957)《保镖》(1961)小津安二郎:《我出生了,但》(1932)《东京物语》(1953)《秋刀鱼的味道》(1962)新藤兼人:《裸岛》(1960)《鬼婆》(1964)木下惠介:《24只眼睛》(1954)今村昌平:《日本昆虫记》(1963)《楢山节考》(1980)大岛诸:《爱与希望的街》(1959)《少年》(1969)3.当代日本电影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北野武:《花火》(1997)《菊次郎的夏天》(1999)岩井俊二:《四月物语》(1998)《情书》(1995)第五讲:伊朗电影1.伊朗电影的“四代”划分:2.新伊朗电影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阿巴斯:《面包与小巷》(1970)《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贾法·帕内希:《白气球》(1995)《谁能带我回家》(1997)马吉德·麦迪基:《小鞋子》(1997)《天堂的颜色》(2000)萨米拉·马克马巴夫:《苹果》(1998)《黑板》(2000)第六讲:印度电影1.印度电影概述2.印度电影大师雷伊和他的“阿普三步曲”雷伊:《大路之歌》(1955)《不可征服的人》(1956)《阿普的世界》(1959)3.当代印度电影米拉·奈尔:《你好,孟买》(1988)《季风婚宴》(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