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
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呼吸肌,胸内负压,肺泡活性物质;
基本肺容积: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和肺牵张反射对呼吸的调节。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包括三个过程: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有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2.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都低于大气压故简称胸内负压。
1)行成原理:
①胸膜腔密闭。
(气胸时负压消失)
②胸廓的发育大于肺的发育。
③肺是弹性组织被牵张时有回缩力。
2)胸腔负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可见胸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决定的。
3)生理意义
(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
(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3.肺通气的阻力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2)生理作用:
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残气量(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所尽力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多少。
4.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
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83%、96%、99%)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5.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1.肺(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3.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动,直至两处压力相等(可见压力差决定气体方向)。
2.压力差是交换的动力。
分压差:不同器官内同一气体的压力差距。
小结:
1.肺换气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2.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效能。
3.PO2和PCO2何处最高?
(1)PO2: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2)PCO2: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4.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1)呼吸膜面积和厚度:3亿肺泡总面积100m2。
6层厚度不到1微米。
肺毛细血管血量60-140ml(半
杯水)肺纤维化、肺气肿使厚度增加面积减少。
呼吸膜:(血-气屏障)为肺泡内气体和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六层结构,表面活性物质、Ⅰ型上皮细胞、Ⅰ型上皮基膜、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
(2)肺通气/血流比值:(V/Q)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0.84)
V/Q↑:无效腔增大(气足血少)—换气效率下降;
V/Q↓:动-静脉短路(血足氧少)—换气效率下降。
四、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1.5%物理溶解运输,98.5%化学结合运输(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bO2)
1.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
Hb+O2(暗红色)PO2↑(肺)→HbO2(鲜红色)
←PO2↓(组织)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多于50克/升可发生紫绀。
2.氧离曲线:反映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1)PCO2↑、PH↓、温度↑和2,3-二磷酸甘油酸↑—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Hb和O2分离—有更多的O2供组织利用。
(波尔效应)
(2)PCO2↓、PH↑、温度↓和2,3-二磷酸甘油↓—氧离曲线左移—血氧饱和度↑—Hb和O2结合—无更多的O2供组织利用。
(何尔登效应)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5%物理溶解,95%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
1.碳酸氢盐的形式: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
组织中的C O2+Hb的氨基结合-HbNHCOOH
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中枢N系统内控制和调节呼吸运动的N细胞群称呼吸中枢。
(吸气N元、呼气N元、吸气-呼气N元、呼气-吸气N元)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局部N元回路反馈控制假说(吸气切断机制的假说)。
(二)肺牵张反射
1.肺扩大反射:肺吸气扩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兴奋—通过吸气切断机制—吸气N元抑制—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2.肺缩小发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不足—通过迷走N传至延髓—吸气N元抑制解除—呼气转为吸气。
肺牵张反射有明显种系差异,兔子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将会出现深而慢的呼吸。
成人不明显,新生儿明显。
(三)化学感受器反射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A体与主A体。
能感受PO2、PCO2、H+的浓度。
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表浅部。
能感受脑脊液和组织液的H+浓度。
1.CO2对呼吸的影响:
0.04%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4%通气增加1倍,
15-20%呼吸停止。
可见它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
血液CO2↑→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80%)→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2.H对呼吸的影响:
H难以进入血脑屏障→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3.低氧对呼吸的影响:
O2↓—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延髓呼吸中枢缺氧→呼吸减慢→呼吸稍微加快。
血液中C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主要是因为
A.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E.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