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课件


午门
紫禁城平面图
故宫又称“紫 禁城”,是明清两 代的皇宫,始建于 明朝皇帝朱棣,用 30万民工,共建了 14年。故宫占地 72 万平方米(长 960 米,宽 750 米), 建筑面积 15万平方 米,有房屋 9999间,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 的宫殿。
你知道被称为“东 方医学巨典”的是
哪部书吗?作者又 是谁呢?
《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 体现了李时珍怎样的治学精
神呢?
善于总结前人经 验、勇于创新; 严谨求实,潜心 钻研,躬行实践; 厚积薄发,实事 求是;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被誉为“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的是哪一部书?又 是由谁编写的呢?
四、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字长 庚,
奉 新(今属江西) 人。自幼聪慧, 熟读经史和诸子, 喜农工天文诸学。 是中国明代晚期 科学家。
全书》,对天文、历 算、水利研究颇深, 与国外科学家合译了 《几何原本》、《测 量法义》、《泰西水 法》等科学技术著作。
《农政全书》 : 共60卷,约50多万字,记述我国 古代有关农学的理论和农作物种植、农具制作 的方法,论述了垦荒、水利和备荒救灾的重要 性,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温故知新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的发展;②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
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吸
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
的进步;③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科
技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有力推动。
畅想天地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 名城,你对北京的哪 些古建筑印象最深? 谈谈你的感想。
北京主要的古建筑有:天 安门、故宫、雍和宫、八 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 同学们可以从考古、艺术、 旅游等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中西500年对比》
1.18世纪末 19世纪初, 中国正处在 哪个封建王 朝的统治下?
2.根据材料, 找出中国科 学技术落后 的原因。
温故知 新
1.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哪个封
建王朝的统治下?
清朝
2.根据材料,找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
字狱,阻碍了学术文化的进步,不利于科学技术
你知道我国保存最 完整的也是 世界上 最大的宫殿是什么 吗?
二、北京故宫
城皇
京皇




外城
明成祖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大规模 营建北京城。北 京城由宫城、皇 城和京城三部分 组成,周长20公 里,雄伟壮丽, 布局严整,街道 笔直宽广。是世 界城市建筑艺术 的杰作
坤宁宫 乾清宫 建极殿
皇极殿
玄武门 交泰殿 乾清门 中极殿 皇极门
长城的走向基本 上与我国的 400毫 米等降水量线重 合。它说明长城 是我国湿润区和 干燥区的分界线, 也是耕区与游 牧区的分界线。
想一想,长城 在历史上曾 经 起了什么作用?
在今天来说,你能说说长 城的象征意义吗?
长城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化的丰 碑和智慧结晶, 凝聚着我们祖先 的血汗和智慧, 象征着中华民族 的血脉相承,是 中华民族的象征 和骄傲。
当时文人求取功名主要靠科举制, 而当时是八股文,考试的内容是脱离实 践的四书五经,介绍农业、手工业生产 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 因此得不到重视。
史海 拾 贝 温 故知 新 畅想 天 地
课堂 练 习
史海拾贝
利玛窦与徐光启
徐光启像
徐光启:字子先,上 海人,明朝进士、礼 部尚书、文渊阁大学 士。 他编著了《农政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 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 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 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 ……整个 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 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 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 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 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一、明长城
嘉峪关
明长城示意图
山海关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明代万里 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有 “边陲锁钥”、“长城主宰”、 “天下雄关” 之美誉。
山海关倚山临海,形势险要。关北重峦叠嶂, 长城从山下蜿蜒而过。关城高 10多米,宽 6 米多。城楼上悬挂着“天下第一关”的牌匾。
想一想,长城 为什么是东西 走向?
23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明长城 北京故宫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你知道我国古代被 称为世界奇迹的最 伟大的建筑工程是 什么吗?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 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 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 程。秦统一后,将先秦 长城加以修葺并廷至一 万多里,“万里长城” 因而得名。 此后屡加修 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 筑在明朝,历时二百余 年。修成后的明长城西 至嘉峪关,东至鸭绿江 口,全长六千多公里。
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 药学家。 他出生于医学 世家,自小随父上山采 药,对医药学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于是潜心研 究医药。经过 27年的努 力,多方搜集药物标本 和民间验方,亲手试种 药材,阅读大量医药书 籍,终于写成 《本草纲 目》。
《本草纲目》是我 国医药学宝库中的 珍贵遗产。全书 190多万字,收 入 药物1892种,新增 药物370多种,收 入药方11096个, 并附有插图1100多 幅,记述了各种药 物的复杂形态和功 效。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天工开物》详尽 地记述了农业、手 工业的生产技术和 生产过程,还反映 了明朝中后期手工 作坊的生产面貌。 分上中下3卷,共18 章,约5.3万字,附 图123幅,迄今已有 多种外文译本。
卤井图
煤矿通风图
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 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结合前面学过的 有关知识,想一想,《天工开物》不受当时 读书人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授课人:
侯忠仁
学习目标
1、学习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的 建筑成就;掌握《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的内容及价值; 2、懂得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 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 滞。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P110-114页 2、认真思考文中及课文后的 思考题 3、完成基础训练“知识归纳” 填空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