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贸易救济措施比较图
只需要将调查决定通知有关国家、企业即可
救济措施
多样,如提高进口关税、关税配额、数量限制
以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为主
实施
后果
必然会对相同产品的所有向其出口的出口商造成不同程度的贸易损害,影响所有出口国的正当利益,这对于没有过错的出口国或出口商是不公平的。实施方应当给予一定贸易补偿
为抵销给本国带来的损害,事实上是进口国对的针对不公平贸易行为进行的还击
不
同
实施前提
在公平的贸易状态下,进口国政府针对那些始料未及的,但是的确危害本国产业的进口产品所采取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手段。
在此,进口商并没有任何过错。它不要求有低价倾销行为,也不要求进口产品中含有补贴成份。
则不然,是在非正常贸易状态下,为制止非正常的贸易行为所采取的措施。
在此,出口商是有倾销产品的过错、出口商政府存在专向性补贴的过错。
只要求是实质性损害,但至于何种程度为实质性损害,WTO反倾销协定并没有具体规定。
损害条件相对比较容易满足
举证责任
不仅需要证明存在因果关系(进口激增与相同产业之间),同时进一步证明大量进口是由于进口成员方承担了关税减让义务之后所导致的,而且这种由于进口激增而遭受的严重损害必须是因承担关税减让时所不能预见的情况所致。
损害条件
仅包括严重损害和损害的威胁,不包括实质性阻碍相同产业的建立;
严重损害程度应当理解为对一成员方国内的产业状况的重大全面减损,并且应该是明显迫近的严格损害,应当是足以保使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处于非临时性的极为困难或濒临破产的境地。
损害条件的满足相对比较困难
则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的威胁,和实质性阻碍相同产业的建立;
保障措施与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比较图
比较
保障措施
反倾销反补贴相源自同立法目的都是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安全阀,都是保护性措施。
作用都是通过限制进口,使本国相关产业免受外来的不良冲击和损害,保护本国市场的相关产业
实施条件
都要求进口产品存在对进口国相同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商造成严重或严重损害的威胁事实。
也就是说,需要证明所要求的损害必须是保障协定当中规定的原因所引起的,因此,一定意义上,使保障措施实施方负有更多的举证责任。
措施实施方举证责任相对简单
适用原则
非歧视原则
必须无歧视地针对所有某一正在进口的产品实施,而不考虑其来源于哪个出口国
有选择地实施
通常针对的是特定国家的产品对本国的输入
程序
必须将立案调查的决定及时通知WTO保障措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