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电图

脑电图




活动:泛指任何一种连续出现的占优势的 脑波。或者突出于背景活动的脑波连续数 个发放购可以称为活动,如阵发性θ活动, 尖波活动。 节律:指频率或波形大致恒定的脑波连续 出现,但波幅可有变化。


暴发:致一组突出于背景,突然出现,突 然终止,并持续一定时间的脑波。其波幅 明显高于背景活动。

电极的安装

电极的种类 柱状电极 盘状电极 针电极 特殊电极(蝶骨电极等)
电极位置 活动电极及参考电极
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装法(相 邻电极间距10%或20%)

首先在头皮表面确定两条基线,一条为鼻 根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连线100%,另一条为 双耳前凹之间的左右连线100%。二者在头 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 从鼻根向后10%处为FPz(额极中线),从 FPz向后20%为一个电极的位置,依次为Fz (额中线),Cz(中央中线),Pz(顶中 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的间 距为10%。
思睡期慢活动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 顶尖波 睡眠纺锤 K-综合波 觉醒反应


对称性:大脑两半球各对应区域脑电活动 的波形,频率盒波幅大致相同为对称,反 之为不对称。不对称包括背景活动的不对 称或某些特殊波形的不对称,也包括广泛 性不对称或某一局部的左右不对称。

脑波出现的方式

脑波的出现方式是相对于背景活动而言的, 所谓背景活动是指在脑电记录中普遍而连 续出现的占优势数量的脑电活动,一般以 清醒安静闭目状态下的背景作为基本背景 活动。


双耳前凹连线距左耳前凹10%处为T3(左中 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 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中央中线), C4(右中央)和T4(右中颞),T4距右耳 前凹间距10%。 从FPz通过T3至Oz的连线为左颞连线,从 FPz向左10%为FP1(左额极),从FP1向后 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F7(左前颞), T3(左中颞),T5(左后颞),O1(左枕), O1距Oz为10%,右颞连线与此相对应。

清醒期脑波 α节律 儿童后头部慢波 中央区μ节律 β节律 λ波

睡眠期脑波 思睡期慢活动 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 向尖波 顶尖波 睡眠纺锤 K-综合波 锯齿样波 觉醒反应
正常儿童清醒期脑电图
α节律 儿童后头部慢波 中央区μ节律 β节律 λ波
背景节律

背景节律:不同年龄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脑电节律,一般 来说,有一个优势频率,指在记录中最为突出和明显的节 律 清醒期背景节律广泛性到后头部) 婴儿:4-5Hz(δ和θ波) 儿童:5-8Hz( θ波过渡到α波) 成人:8-13Hz( α波) 睡眠期时背景节律(广泛性) 浅睡:5-6Hz (θ波) 深睡:2-3Hz (δ波)
灵敏度


指输入信号电压(uv)与输出到记录笔偏 转的垂直距离(mm)的比值:uv/mm 数字化EEG不同灵敏度表现在波幅的不同 常用的灵敏度 成人 7uv/mm,10uv/mm 儿童 10uv/mm,15uv/mm或更高
EEG监测种类



常规EEG:清醒EEG,剥夺睡眠EEG, 20min 动态EEG(AEEG):便携式无视频,24h 视频EEG(VEEG):视频,数h—数d 颅内EEG:直接从大脑皮质记录,主要用于 癫痫手术定位 多导生理睡眠监测:睡眠障碍的诊断。


从FP1至O1和FP2至O2各做一连线,为左右 矢状旁线,左侧依次为F3(左额),C3 (左中央),P3(左顶)和O1(左枕)。 右侧依次为F4(右额),C4(右中央), P4(右顶),O2(右枕)。 FPz和Cz不包括在19个记录点内
EEG导联组合

定义:将电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组合 起来进行排列 导联种类 参考导联法 双极导联 纵联 横联 环连

中央区μ节律

中央区μ节律又称梳状节律,在清醒状态下出现于 一侧或双侧中央区(C3, C4),在颅顶区(Cz)最 突出,频率9-11Hz,波幅30-80uv左右。并非正 常人都出现,出现率与年龄有关,1-10岁为9.0%, 11-20岁13.8%,21-40岁为8.4%,40岁以上为 4.5%。 分布:中央区,顶区 正常:双侧,一侧转到另一侧 异常:持续一侧性 μ节律侧病变:脑膜瘤,动静脉畸形,其他肿瘤 μ节律对侧病变:损伤
脑波波幅的分级(uv)
低波幅 <25 中波幅 25-75 高波幅 75-150 极高波幅 >150
成人
儿童
<50
50-150
150-300 >300
调节与调幅


调节:指脑波的频率调节,反映脑电活动 的规律性。正常成人的脑波频率相当稳定, 同一次记录,同一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 1Hz,两侧半球相应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 0.5Hz,否则为调节不良,但儿童因发育尚 未成熟缺乏如此稳定的频率调节。 调幅:指脑波的波幅变化规律,反映脑波 活动的稳定性。正常儿童在9-10岁才能出 现比较稳定的调幅现象。
带通滤波


设立的滤波点衰减20-30% 高频:60-70Hz 去除高频的干扰,过低使 快波或棘波失真 低频:0.3-0.5Hz 去除缓慢基线漂移,过高 使慢波失真
带阻滤波


只选择性衰减一个频段内的信号,对这个 频带范围外的信号无衰减 去除直流信号和50Hz交流电干扰
纸速


通用标准纸速:30mm/S=3CM/S,每屏为8秒或10秒。 快纸速:60mm/S或更快,波形展宽 分析快波 测量棘慢波与EMG的关系 慢纸速:15mm/S或更慢,波形压缩 显示周期性特征(周期性波,爆发—抑制,成串 痉挛发作) 睡眠监测(观察快速眼动,胸腹运动,血氧)
脑波的分布方式

广泛性:脑电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 脑区,左右半球相应区域频率及波幅基本 对称,但前、后脑波的波幅可有差别,可 用于描述背景活动或阵发性活动。


弥漫性:与广泛性相似,但波形,波幅和 频率有不固定,非持续性的不对称及不同 步现象,通常用于背景活动的描述。


一侧性:仅用于描述一侧半球的特殊脑电 活动,如一侧半球的慢波,棘慢复合波或 低电压活动等。背景活动的一侧性改变属 于不正常。
AEEG特点




病人安装电极后,携带便携式记录设备, 检测时间达24小时甚至更长 AEEG能够在接近自然状态下进行记录,并 具有便捷、记录时间长的特点 易混淆大量的伪差,必须谨慎判断记录结 果 不能同步观察到脑电图异常时的临床表现
VEEG特点



对病人同时进行脑电图记录和录像 根据需要,时间可谓数小时或数天 可以获得发作间歇期脑电图的变化 同时获得病人临床发作和脑电变化 检测中病人活动受限制

μ节律其不受睁闭眼的影响,但可以被躯体 的运动阻滞,而代之以20-40Hz的β活动, 无论是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还是反射性运 动,甚至是准备运动或肢体运动的意念均 可对其产生抑制,对一侧肢体的触觉刺激 也可抑制对侧μ节律(与感觉运动皮层区投 射有关)
儿童后头部慢波


正常小儿后头部可有数量不等的慢波活动, 以枕区最突出。属于正常发育现象,进入 青春期后消失。 与异常慢波鉴别的要点为:正常儿童的后 头部慢波具有和α节律一样的反应性,闭眼 时随α节律一同出现,睁眼时则随α节律一 同被阻滞,不出现在其他状态或其他部位。
脑电图基本概念及儿童脑电图 判读
儿四科:张玲
脑电图的发展史
1875年,英国Gaton从家兔和猴的大脑皮层 记录到电活动。 1924年Hans Berger从人颅内和头皮首次记 录到脑电活动,命名了闭眼α波及睁眼β波 1935年Gibbs,Davis及Lennox发现失神发作 3Hz棘慢波 1947年第一次国际临床脑电图会议召开,国 内引进了EEG仪器 1981年根据EEG制定了癫痫的国际分类与诊 断标准


频率 波幅 位相 波形

脑波的三个要素

反应性 出现部位 出现方式 出现状态 出现年龄
周期与频率


周期:相邻的两个波谷或波峰之间的时间 间隔(ms) 频率:同一周期的脑波在1秒内重复出现的 次数(Hz)


脑波频率的分类:5个频段 δ:<3.5Hz 睡眠和病理状态下 θ:4-7.5Hz 随成熟减少,入睡后增多,额颞 著 α:8-13Hz 随成熟增多,老年变慢,枕顶著 β:14-30Hz 前头部和颞区著 γ:>30Hz (无上限)

阵发:与暴发相似,为突出于背景活动并 持续一段时间的脑波,但出现和终止不太 突然。


周期性:指某种突出于背景的脑波或波群 以相似的间隔重复出现,可谓广泛性,局 灶性,一侧性。


散发:指单个脑波以不规则的间隔时间, 出现在某些相同或不同的导联。

正常儿童的脑波(基于特定年龄,精神状态,部位 和出现方式等要素而做出的判断,同样的图形如偏 离了这些要素,则可能成为异常图形。)
EEG分析的基础

临床信息 脑波的基本要素
EEG分析的临床信息



年龄:脑波发育相关性,年龄越小越关键 新生儿:精确到天 婴幼儿(1-3个月):周 3个月—3岁:月 状态 正常:清醒(睁眼,闭眼),睡眠(不 同时期) 异常:意识不清,昏睡,昏迷等EEG 分析的基本要素
λ波

λ波是清醒时出现在枕区的双相或三相尖波, 正相成分最突出。散发或连续出现,一般 双侧同步,可扩散至顶区和后颞区。 λ波在 注视活动物体,眼球扫视运动或节律性的 散光刺激时容易出现,其与年龄有关,最 常见于儿童期,出现率在3-12岁儿童为 82%。
正常儿童睡眠期脑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