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3月5日参加了我校3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一上午的
时间聆听了本组三位教师所执教的三节风格迥异的数学课,使我受益匪
浅,同时也感触颇多。尤其是段校长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
结合律》一课,从课前准备到课中探究,再到课后延伸,一条主线贯穿
始终,两个例题引发探讨,时间安排井然有序,各环节过度恰到好处。
我想,何为高效课堂,如此是也。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
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
加法的运算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
和字母表示。本节课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
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
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
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下面
就段老师的这堂课说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课前,老师借助“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
需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创设了良好地
氛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中形成转换的思想。这点睛一笔对本堂课学生在自
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规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朴实无华中张显教学魅力。
整堂课,教师始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紧紧地围绕并运用
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
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
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
力。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
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
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
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
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
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
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
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
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本节课中老师还尤为重视数学学习方
法的渗透,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 “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
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
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
引导归纳加法的交换律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
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不同学
生的特点、特长、和思维,分别用画图形、画符号、写字母等形式表示
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三、 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整节课中,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
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
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
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最后所出示的练习,判断四个算式是
否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时,也设计得十分巧妙。75+(48+25)=(75+28)
+48,把数字稍稍改动,稍不细心的同学就容易出错。而教师正是借助
这一错误点再次强调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顺理成章地将本节内容做了
延生。
总之,本节课上得精彩、生动,朴实无华,富有激情,能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活而不乱,值得我好好学
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
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
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
化。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
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
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
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
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