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咨询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差不多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要紧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进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一样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

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梁濑溟是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

11、儒家的差不多经济主张: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12、儒家经典赏析(1)不经担忧,难成大业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译文]因此上天要把重任托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如意,如此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强,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讲:“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讲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运气德上有咨询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内心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临时地屈服;依靠道德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译文]道路尽管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情况尽管小,如果不去做,就可不能成功。

(5)子贡咨询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译文]子贡咨询如何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讲:“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锐利。

我们居住在那个国家,就得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讲:“人们讲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如何敢当呢?我只是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诲别人时不知疲乏罢了,如此而已。

”公西华讲:“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点啊!”(7)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子贡咨询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咨询,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译文]子贡咨询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孔子讲:“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咨询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讲:“用政策、法令来治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1)如何选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领先垂范,赦小过,确实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咨询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确实是讲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仁政”。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然而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孟子的仁政主张,确实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因此,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爱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领先垂范,躯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15、荀子的礼治主张:第一,法后王。

法后王的差不多内容,确实是全面复原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复原井田制度;在政治上复原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要紧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第一,通过礼调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固与进展。

16、“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二程提出的最闻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进展私欲。

“存天理”由因此道德原则,故是人类所特有的,“私欲”如果无限制地进展,就与禽兽无区别。

至于讲“灭人欲”是反对被压迫人民求生存的要求,这是这一命题的引申义和政治作用、社会成效。

17、孟子的性善论:(1)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确实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2)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3)人性论的差不多内容:理和义,理和义的表形形式确实是敬长和爱亲。

18、儒商:所谓儒商概括地讲确实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行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讲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行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19、儒商的经营伦理观:(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

不仅注重自己讲信誉,重信用,而且也提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

(2)儒商的竞争伦理儒商主张要主动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来求得自己的进展,但儒商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仁”与“和”。

(3)儒商的义利观念儒商强调“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把道义作为取利的前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倡“义然后取”。

20、宋明理学的特点: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要紧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1、汉武帝时,什么原因会“独尊儒术”?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来爱护。

故采纳董仲舒建议统一思想,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

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是秦帝国的开创者。

他名政,祖姓赢,十三岁即位,称“秦王政”。

秦王政与祖先相比,更加霸气,于公元前221年扫平六国,完成了统一霸业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40年,年仅17岁的汉武帝即位。

武帝尽管年少,却有胆有识,雄才大略,一心要振兴朝纲,加大集权,巩固汉家天下。

他认为儒家思想比黄老思想更适合他的需要,即位伊始,就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起用儒生。

其二,任用“俱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主持政府的要害部门。

(二)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思想家。

景帝时为博士,(博士,指熟知古今,本为古代学官名称,战国时期就有设置。

)闻名的儒学大师。

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

这种思想因符合政治上大一统的形势而被汉武帝采纳并作为统治政策。

从此,开创了二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一、儒家的义利观(一)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儒家把“利”作了“公利”和“私利”的划分二、儒家的差不多经济主张(一)崇本逐末的生产观1、以民为本,不与民争利。

2、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3、以德为体,不违规求利。

(二)诚信为本的交换观1、“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本体地位。

2、经济的交往不是物与物的交换,其本质依旧人与人的交往。

3、经济交往中的信依旧以对宗法等级制的信守为保证的。

(三)“均无贫”的分配观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生产的目的不只是甚至不要紧是物质财宝的极大增长,它的终极目的是社会的道德和谐。

因此,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分配比生产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直截了当涉及宗法等级制度及其所规定的权益与义务的享有和履行。

(四)尚俭去奢的消费观儒家的消费观是节用克俭的消费观,它包括个人消费的克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的尚俭去奢的主张是与其理欲讲紧密相联的。

其次,由节欲的思想动身,儒家确立了以等级制消费观为核心的黜奢崇俭的思想。

三、儒商:德性经济理论的实践者一)关于儒商及其形成概讲1、儒商:概括地讲确实是“儒”和“商”的结合,是具有儒家伦理品行的商人的简称,或者讲儒商是把“儒”的伦理品行和“商”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活动主体。

2、儒商历史足迹的追踪与反思(二)儒商的经营价值观1、儒商的金钞票观邵逸夫(1907-),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闻名的电影制作者。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拍照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2、儒商经营活动的价值追求儒商经营的价值目标要紧有三个层次,即“经世济民”、“创家立业”、“治生裕后”。

这些价值目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价值取向的立足点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天下和家庭。

(三)儒商的经营伦理观1、儒商的信用原则儒商强调“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