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何当金络脑,抒情施展才华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②烈火焚烧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③粉骨碎身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④若等闲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抓关键词)4. 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板书)(二)《竹石》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