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和体系
关键词: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国际货币法;国际货币法律制度;国际借贷法律制度;国际借贷法律制度;国际金融的法律监管
一直都觉得国际经济法离我们是很遥远的,充其量影响最大的是国家或国际组织,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通过这学期的课程,我发现发现其实这门法律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媒体关注的汇率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热钱做空中国市场问题等等。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迅速扩大,交通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日益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体化态势。
国际金融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货币资金运动,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但国际金融法又是一门尚不成熟的法律,其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关于其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嫌薄弱。
下面我就以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和体系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做一探讨。
一、国际金融法的概念
在现在国际金融法理论中,国际金融法的定义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2种观点:“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国际金融关系或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和“国际金融法是调整货币、资金跨境流动而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
”究竟那种定义更确切呢?其实,国际金融法应该被称为国际货币金融法更为准确,包括国际货币法和国际金融法两部分内容。
国际货币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因国际货币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关系的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因此,调整宏观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构成一国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基础,具有典型的公法性质。
但是,国际货币法不同于货币法,货币法是各国的国内法,主要规定各国本国货币的货币制度、货币币值、货币流通等。
国际金融法则是指调整不同国家民事主体之间因跨国金融交易活动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关系的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的总称,它规定的是关于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贷款融资、国际债券融资、国际股票融资、国际融资租赁等金融交易的法律规则。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此类法律制度往往也可能含有一定的管制法内
容,但它在本质上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明显的私法性质。
国际货币法与国际金融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简要地说,国际货币法构成国际金融法的基础,而国际金融法则表明了国际货币法的目的和欲规范的交易的内容。
从国际金融法的发展来看,一方面,一国的国际金融法律制度实际上建立在该国所采用的国际货币法制度的基础上,在不同国家的国际货币法体系下,国际支付和国际金融交易将有不同的含义和特点,其国际金融法也将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没有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则个人之间不可能进行跨国界金融交易,因此,相对于国际货币法,国际金融法是下位法;另一方面,一国所采取的国际货币法制度又服务于其国际金融法制度,该国际货币法制度或者体现了其国际贸易支付制度的要求,或者体现了其国际金融交易制度的要求,或者综合体现了其经常性贸易支付和资本项下交易制度的共同要求。
应当说,国际货币法与国际金融法的协调发展反映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密切联系的客观特征。
因此,国际货币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因为协调彼此之间的货币政策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在民间发生的,私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国际货币金融法:调整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强调货币法律制度是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国际金融法的体系
1. 国际货币法律制度。
国际货币法律制度是调整国际货币兑换关系和国际货币合作与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往往涉及到货币资金通融,涉及到不同的货币,国际金融法则研究的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关系。
货币是法律准许的、事实上作为交易媒介在人们当中流通的铸币和钞票或其他纸币;或者说,货币是指在人们间流通的用以清付债务的价值象征物, 如一国领土内的硬币和钞票。
在特殊情况下, 货币一词可以扩大来包括某种银行帐户、投资和甚至有时包括一切资产, 甚至包括不动产。
2. 国际借贷(融资)法律制度。
国际借贷法律制度是调整国际资金融通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按照国际借贷的具体方式,分为国际贷款融资、国际证券融资两个方面的国际借贷法律制度。
国际借贷是建立在信用授受基础上的资金在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的有偿让渡,是资金使用权的跨国交易活动。
国际借贷交易较多的是适用贷款人所属国法律或独立第三国法律。
当事人未作法律选择时,准据法多由受案法院按照法院地国的冲突规则加以确定。
与国际商业借贷协议不同,国际官方借贷协议中一般不含有法律选择条款。
一旦发生争议,多通过外交渠道或仲裁方式或以协议条款本身为依据加以解
决。
3. 国际借贷(融资)法律制度。
国际融资担保法律制度是关于各类国际借贷担保的国内立法、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总和。
国际融资担保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担保协议所适用的准据法,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其中较为常用,并具有特色的担保形式主要有:见索即付保证、备用信用证、浮动抵押和意愿书。
4. 国际金融的法律监管。
国际金融的法律监管是各国及国际社会为对国际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而制定和形成的各项规则、原则的总称。
它包括对国际银行的法律监管和对国际证券市场的法律监管。
主要包括(1)东道国的准入监管;指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所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即除关税以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或禁止外国银行及其服务进入的各种法律和行政措施。
(2)母国的并表监管,并表监管作为一种监管方法,是相对于单一监管而言的。
它是指对一银行或银行集团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无论其机构注册于何地,应从银行或银行集团的整体予以综合考虑的一种监管方法。
(3)国际监管合作——巴赛尔体制,就是由巴塞尔文件所确立和阐发的有关银行监管的原则、规则、标准和建议的总称。
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一套衡量制度,将具有利率敏感性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余额按照到期的时间,分为13个档次。
然后再将每个档次的资产余额作净资产或净负债计算。
再用期限评估法对各个档次的净资产或净负债进行加权。
加权后的情况就可以表达出银行在所有期限内的资产的利率风险程度。
加权后的各个档次的资产余额可以作为衡量银行利率风险的基础。
以上对于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和体系作了简单的介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在这方面有更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参见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参见李仁真著:《应用国际经济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页。
[3]英国学者菲利普·伍德在其论著中亦持类似观点。
参见Philip,R.Wood,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London.Sweet & Maxwell.1980.[4]参见陈春山:《国际金融市场之整合与管理机构之因映》,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及海外财政、金融》199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