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目标】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蜷缩()呜咽()点缀()澎湃()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2、讨论明确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决定翻山时走路难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序处境难翻山以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一、感悟课文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 节(2)第23 节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
用了哪些比喻?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1)顺序一样(时间)(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课外拓展】天籁之音———读《老山界》白羽收到送来的陆定一散文《老山界》,编者要我在文后写些话。
定一同志是我的老领导,老熟人。
从以来他对我总是很关爱。
他是中央领导人,当然是政治家;可是我在读过他的很优美的散文,不是一般的优美,而是十分的优美,比如这篇《老山界》,看来他也是文学家。
他为人温和,喜欢笑,而且笑得开朗,在会议桌上也常常说几句逗乐的话。
可是在他认为是原则问题时,态度又很严厉,并不拍桌子瞪眼睛,但是他那种气势是十分怕人的。
不过,我只见过两次。
我所以先谈人,是因为文学是人学这个缘故吧!《老山界》写的是红军长征时期,跨越一座有三十里高的大山。
这是很难写的,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感受,把那悬崖、绝壁,跋涉、饥饿,写得有声有色。
他是写情写景的好手,通过部队拥挤缓慢的行动,写巍然攀山路的艰难,特别是对夜行军的描写更为精彩:“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一下就把高山的陡立气势写了出来,不但那样险,而且那样美。
我是经历过战争的人。
现在当我游览惊人动世的名山大川时,总会想起战争中行军在无边旷野里偶尔发现的景物,比现在所见的名胜要美。
那是怀着一种憧憬心情感受的美,那是凭着两只脚,荡着灰尘,走得又累又乏,才能赢得的代价。
现在我不可能寻觅得着了,这一感觉从《老山界》中却可以体会得到。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英雄主义的散文。
它通过艺术形象把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通过的第一雄关、险关的豪气、壮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千古万代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希望在开创新世纪的今天,有更多的人能读读这篇散文。
想一想创造新世界的第一步是多么艰难困苦,不仅为现在自己身处的光明辉煌和强大胜利而自豪,而且应当凝聚无比推动的力量,使中国巍然屹立世界之巅发射出强烈光芒。
我不知写作这篇散文的人当时有没有想到这美好远景,但他们爬山攀崖的每一步的确在写着创世的历史。
从艺术上说,作者在夜宿的那一段,就写得出神入化:“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冒着坠下万丈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还是裹了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睡着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从这千难万险忽然一转,得到神来之笔,达到这篇散文的最高艺术境界。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是什么声音?我读了几遍,沉思甚久,才恍然大悟到这是天籁之音。
我多少年探索、追求,想把天籁描写出来而不可得,可在这里却如此静静地描绘出来。
这是我对这篇散文的评价,这是天籁,只有通过这艰难困苦,经历过残酷、剧烈的战争境地,才能融汇而出。
《老山界》就是一篇天籁之音。
中考解析1.(省)选出红色字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搪塞(sāi)卑劣(lüè)哀悼(dào)名讳(huì)B.玷污(zhān)驿站(yì)瞥见(piē)逊色(xūn)C.溺水(nì)匿名(nì)诘责(jí)讹诈(zhà)D.缄默(jiān)干涸(hé)畸形(jī)歼灭(jiān)【考点】:字音;拼音规则【分析】:答案为D项。
本题加点的字都是容易误读的字。
A项中的“塞”是多音多义字,它有三个读音:sāi、sài、sè。
在“搪塞”一词中应该读s è,“劣”字的注音,因受方言影响有误,正确的读音应该是liè;B项中的“玷”应该读diàn,“逊”的读音应该读四声;C项中“诘”的正确读音是jié。
2.(省市)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琐屑旁逸斜出 B.惘然辩伪去妄C.恭维偃旗息鼓 D.摩挲骇人听闻【考点】:音同形近字辨析【分析】:答案为B项。
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
“辩伪去妄”应该写为“辨伪去妄”。
“辨”是“辨别,分辨”之意。
3.(省市)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B.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分析】:答案为C项。
C项“谈到怎样教育青年少一代”是述语气,不应该使用问号,应该改为逗号。
4.(省市)给红色字选择义项都正确的一组是()百废待举“举”的义项:①往上抬起②兴办,做③提出④全,都自出心裁“裁”的义项:①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②削减,去掉一部分③文章的体裁、格式④安排取舍A、举①裁②B、举②裁④C、举③裁①D、举④裁③【考点】:词语的含义【分析】:答案为B项。
很多情况下,掌握词语中某个重要的语素的意思,对正确理解词语的整体意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用词语的今义妄推其本义。
“百废待举”是指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需要兴办起来。
举,兴办,做。
“自出心裁”是指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裁,安排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