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图强中学 二00七年十一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实证化倾向评价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几乎都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他方面的评价或未涉及,或作为一种陪衬,涉及较少。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受人文科学思想的影响而越来越强调对教学过程进度以及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交流等内容的评价,使教学评价的内容日渐丰富和全面起来,不再局限于学生学习单一方面的评价,因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双方的影响而重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亦即对师生双方通过教学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对课程及教材的评价已逐渐占显著位置,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也渐渐地从教育评价中分化出来,评价的研究者们专门提出了各种课程评价的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个。一是泰勒等人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行为目标模式”,即以确定目标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二是美国著名的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他认为泰勒模式中作为评价中心和依据的目标本身也需要受到评价,为此而提出了,以决策为中心,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模式,简称CIPP模式。三是美国的斯克里芬的目标游离模式。这是一种从检查方案的结果来判定其价值,而不考虑目的或目标的评价模式。 目前,教学理论界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些研究性论文,但对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却很少,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评价观: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以真实任务为标准评价,努力使教育教学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效评价跟教学的整合。 2、多重、成功智力学说的评价观:每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测量的”;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人都有其潜在的潜能;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只能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标准。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三方面智力的协调与平衡,是增强人的创造力并促使人在生活中成功的保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探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多元指标,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口头回答或书面测验、考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探索和建立运用成长记录袋、成长手册等多种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评价重心的转移。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2、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构建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 3、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其在评价中的效能 探索并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本课题试图通过: 1、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2、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研究; 4、课堂教学发挥评价激励性功能的研究。 以期在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学实验研究法 2、资料文献法 3、经验总结法 4、调查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方案设计与预实验阶段(2006、5---2006、8)。主要步骤包括:组建课题组;召开研讨会,设计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举行开题会,各小组成员提出预实验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一学段:实验与整理研究成果阶段(2006、9---2006、12)各小组成员根据选题和分工,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12月底前整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论文、案例、研究报告、评价测试卷) 第二学段:实验验证阶段(2007、1---2007、6)各小组成员围绕所选课题,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以形成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拟于7月举 行阶段性成果展示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修改完善总结阶段(2007、7---2007、11)根据实验结果,课题组组织成果修订和完善结题成果;结集《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成果上交评审。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5---2006、8) 课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拟定实施方案。 负责人:杜军海 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1、2006年5月根据图强中学立项申请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地区级“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根据申请立项书,课题组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开题报告 2、2006年6月20日图强中学全体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开题会,为课题的具体实施拉开了序幕。 3、2006年6月23日召开了课题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针对课题的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工作计划,确定了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本课题主要分为四个子课题,每三个人为一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 4、2006年8月25日课题组召开准备阶段工作总结会议,针对各课题组的准备做了总结,布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2006 9---2006 10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多重?成功智力学说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更新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质量观、评价观。 负责人:康少卿;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2)2006 10---2006 12 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开展网上教学研究、信息传递等技能;命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检测题;奠定评价基础。 负责人:李晶玉;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3)2007年3月--2007年6月,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要求,修改原“三课”研究中形成的“上课”评价量规;引入教师、学生、家长评价课堂教学的新机制,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评价实践。 负责人:李晶玉;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4)2007年7月----2007年8月,课题组成员总结上阶段的经验,修改完善“上课”评价量规;总结探索多种评价指标、多种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的机制,提炼经验,将学科“上课”评价量规汇编成册。 负责人:李晶玉;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5)2007年9月---2007年10月,利用汇编成册的学科“上课”评价量规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评价实践;进一步探索总结多种评价指标、多种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负责人:李晶玉;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6)2007年11月,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测查和结题。 负责人:李晶玉;参与人:全体课题组成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测查和结题 九、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6---2006、8) 课题论证、修改研究方案、拟定实施方案。 课题组成员共同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制订了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10) 课题组成员以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突破口,运用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来指导、探索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在继承原有的、可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新方式、新经验;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经验,以“上课”评价量表为基础,取长补短,融入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遵循“微格教学”原理,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对课堂教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发展性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的有机整体和载体,实施网上了解最新教学动态。 针对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手段等众多要素均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遵循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受益、共同进步。 经过一年半的研究实践,课题组成员理论基础实践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共撰写了二十余篇科研成果论文,其中有四篇获得省级二等奖。 论文及获奖情况如下: 《善用批评、发挥批评的积极作用》 李晶玉 省级二等奖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杜军海 省级二等奖 《关于新课改教学评价的几点建议》 姚芳 省级二等奖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李鹏 省级二等奖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评价的几点建议》孙凤 《让学生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之管见》 李洪梅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