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为节令抒怀之作。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

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仕做官。

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

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因此毁于一旦,不仅家中财物全部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籍在南逃途中也遗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从此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数人所共同感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独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无儿女、晚年块然独处、辛苦艰难的悲痛。

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作者着力地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穷困凄惨,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独之苦,使人不忍卒读。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了解作者身世。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

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

《醉花阴》写于作者早期,《声声慢》写于作者晚年,两首词的格调迥然不同,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

因此,了解作者身世是解读这两首词的钥匙。

第二、运用对比鉴赏。

这两首词可对比的地方很多,例如两首词都写愁,都描写了饮酒、黄昏、黄花等意象,“愁永昼”“怎生得黑”写的是对时间的同样感受,但是所表达的心境却是迥然不同,赏读时细加体会,深入领会作者旨意。

课文解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销金兽③。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阴沉沉的天气撩起重重的烦愁,龙脑香料在兽形的香炉中慢慢燃烧,绣房悄悄,淡烟袅袅,从早到晚,漫长的白昼叫人难熬。

①永昼:漫长的白天。

②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③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首二句写时间漫长无聊,一个“愁”字带出词的主旨。

“薄雾浓云”为“愁”烘托了背景。

“永昼”是“愁”的心理反映,“乐而忘时,愁而步艰”,愁肠百结,一分一秒都难以捱过。

词人孤单寂寞,百无聊赖,只好以焚烧香料消磨时光。

“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词人独坐闺房,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缭绕,如心头情思,乱成一团,悠悠无尽。

词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①纱厨②,半夜凉初透。

(美好节日又逢重阳,虽有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但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半夜里只觉得全身冰凉。

①玉枕:瓷枕的美称。

②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

)[这三句是倒叙,回忆昨晚闺房独寝忧愁孤苦。

词先点出“重阳”,说明“愁”的缘由。

重阳当是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此良辰佳节,丈夫又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叫她怎不愁绪满怀?接着描写昨晚通宵孑然孤苦。

睡在碧纱厨里,枕着洁白的瓷枕头,孑然一身,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半夜了,突然感到全身冰凉:不是身凉,而是心凉。

开首写白天烦愁,这两句倒回去写昨宵凄凉,词人的感情由“愁”而至“凉”,把离别之苦推进一层。

] 东篱①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②盈袖。

(我在东篱把盏饮酒赏菊,直到夕阳西沉,黄昏过后,淡淡的黄菊幽香飘满双袖。

①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②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这里从字面看是叙写饮酒赏菊事,实际是借古人古事抒写她内心浓得无法解脱的愁苦。

古人有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羡慕古人超凡脱俗,怡然无忧的生活。

因此,她效法古人也在“东篱把酒”,直饮至黄昏过后,企图一醉方休,借酒消愁,化解心中的万千愁苦!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东篱把酒”的结果“有暗香盈袖”。

“暗香盈袖”化用《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东篱把酒”不仅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反平添了几许相思、几许烦恼,几许离愁。

因此,词很自然地逼出了下面几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①,人比黄花②瘦。

(再别说不要消损神魂之类的话了,当西风卷起珠帘,我憔悴枯萎得比黄花更加消瘦。

①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②黄花:指菊花。

)[这是全篇情感的高潮,词人由“愁”而“凉”而至“销魂”,失魂落魄、魂不附体、六神无主,其苦至痛至深至极。

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

而词中最值得玩味的在“莫道”二字,是谁曾向词人“道”过“不销魂”?显然,只有词人夫君赵明诚。

这里暗示读者,清照曾不知多少次向明诚诉说别离之苦,明诚也不知多少次宽慰清照不要烦恼,不要伤神。

可是“年少轻别离”的丈夫呀,哪知道独守闺房的苦恼。

请你不要再说什么“不要销魂”之类的话了,当西风卷起珠帘,清秋季节来到,重阳佳节再临,看着别家亲人团聚,共享天伦,我怎不把远隔云山、梦绕魂牵的夫君你思念,以至一天天憔悴消瘦,没精打彩,比凋谢的菊花还要没有精神!这末尾三句字字珠玑,乃神来之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本词词题“重阳”,词人择取这个“倍思亲”的特定日子,抒写独守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

词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夫妻离别、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薄雾浓云”,天气阴沉;待在室内,孤独无聊,焚香解闷;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熬;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词的下片承上片“佳节又逢重阳”而来,写饮酒赏菊的生活片段,抒写“销魂”之怀。

下片不见一个“愁”字,但处处是“愁”。

“东篱把酒”为了排遣愁,“暗香盈袖”触动愁,“莫道”引出“销魂”,把愁推向高潮,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

对于这首词,名家品评甚多:(1)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2)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

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3)李清照的词常于故中出新,达到“事如己出,天然浑成”,或“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

如写孤寂怀人的<</SPAN>醉花阴>“佳节又重阳”这句,实暗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上句用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下句用《古诗十九首》其十五“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而且把两典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思念远人的深情。

一结“莫道不消魂”由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化出,又因增加了一个感人的意象“人比黄花瘦”.故使“消魂”丰实,再冠以“莫道”,意蕴更深厚了。

(艾治平《婉约词的流与变》)声声慢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左顾右盼,东寻西觅,但是什么都寻不见、觅不到,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家徒四壁,别无长物,境况多么凄惨,禁不住凄冷、凄清、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痛彻肺腑,伤透骨髓。

①寻寻觅觅:形容失魂落魄,心神无主,像是失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②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

自然,不牵强,“无斧凿痕”。

但是,这起句之妙,绝不止于技巧的高超。

它的妙处主要还在于有层次、有深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极其艰苦的处境和难以言传的悲愤之情。

“寻寻觅觅”四字,如石破天惊,劈空而来。

词人想寻觅什么?初看难以理解,细加玩索,就会发现,词人也许早已是饿得饥肠辘辘,冻得浑身哆嗦,饥寒交迫,使她眼冒金星,神情恍惚,于是下意识地在屋子里“寻寻觅觅”,希望找到一点可以用来果腹充饥的食物,或者是希望找到一点什么财物,或者是希望找到点什么可以变卖钱财的古物。

但是,冷冷清清,家徒四壁,别无长物,结果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有得到。

“冷冷清清”这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心情而感染到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词人由这悲惨境遇中产生的极度痛苦的心情。

“凄凄”一叠,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

在语言习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与惨、戚相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种心境,所以用“凄凄”作为媒介,从“冷冷清清”的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的心态描写。

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寻寻觅觅”写行动,“冷冷清清”写环境,交代寻觅不到的原因,“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寻觅之后的心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于开篇之时,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乍暖还寒①时候,最难将息②。

(特别是由热忽而转为寒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将息了。

①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乍,zhà。

②将息:调养、保养。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

一般的评论家只从天候探索,谓此词作于秋天,所以说“乍寒还暖”,但确切地讲,只有早春天气才适宜用“乍暖还寒”;也有说这是描写深秋时节白天夜晚温差很大的特点,但是,秋天不是特冷,为什么说在一年四季之中“最难将息”?其实,李清照在这里用的是双关意义,她明写天候骤然转冷,缺衣少被,日子难过,继续描写自己生活上艰苦难熬的处境;同时暗写自家身世,“乍暖还寒”喻词人本是钟鸣鼎食的官宦富贵之家,突遭变故,竟至一贫如洗。

俗语说,由贫入富易,由富入贫难,李清照过惯了锦衣玉食、狐裘锦衾的贵妇人生活,突然跌落缺衣少食的寒门,这穷困寒酸的日子自然难以煎熬,所以说“最难将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