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3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第二、社会经济活动调节的枢纽。 第三、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社会方面: 第一、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 第二、精神生产的集中地。 第三、文化扩散传播的辐射源。
三、城市社会学蓬勃发展时期
1、‚新城市社会学‛ ‚新城市社会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于西 方国家的一个有别于‚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 理论流派。其背景是西方城市发展的两次城市 危机: 一是逆城市化运动; 一是返城运动。 2、主要理论 卡斯特尔: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问题》(1972),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 表现。 《城市与百姓》(1983),城市运动的本质是城 市居民对城市政府不满的一种抵抗。 《信息化城市》(2001),从信息科技形成和发 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分析了信息科技与城市、区域 的关系。提出了他的研究的三个基本视角:信息 技术革新、信息化发展模式和资本主义重组,阐 述了当今技术革新的主要特点,并揭示了资本主 义重组和技术改造之间的相互关系。
哈维:政治经济学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哈维,英国人,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 代表作有:《社会公正与城市》(1973),《资本的城 市化》(1985)等。
资本三循环理论:
初级循环:资本向产业和消费性生产的投入; 次级循环: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入
再次级循环:资本向科、教、文、卫和社会福 利事业的投入。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4、城市智能结构
首先从城市人口的文化水平来讲,城市人口中 有小学、中学、大学各种文化程度之别 .其次从 专业结构来讲,有理、工、农、医、文、史、 哲、经、法、政、社、管等学科专业。
5、城市收入结构 与城市人口智能结构的复杂性相适应,城市的 收入结构也比农村复杂得多,客观上形成了城 市中的高薪阶层、中薪阶层、低薪阶层。
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用人文区位学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了城市空间的‚同心圆‛ 理论: 第一环:中心商业区 第二环:过渡区 第三环:工人住宅区 第四环:高级住宅区 第五环:往返区
沃思:城市性状态
索罗金:城市社会结构理论
美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创始人。代表 作:《农村与城市社会学原理》、《城市世界 与农村世界》。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最基本与最普遍的社会 现象与社会过程。 具体从职业、环境、共同体、人口密度、人口 同质性和异质性、社会流动、社会互动几个方 面对农村与城市进行了比较。
第一、城市是生产与交换的集中地 第二、城市是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的中心 第三、城市生活方式优于农村 第四、城乡对立只存在于私有制 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 1887年,《社区与社会》 社区:礼俗社会 社会:法理社会
蒂尔凯姆的有机团结
社会类型
机械团结:传统农业社会 有机团结:现代工业社会
三、 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2、科技发展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3、教育发展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4、社会发展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四、城市社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点
1.城市人口结构的合理化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性 别结构。 2.城市职业结构的合理化 城市职业的合理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质的方面, 满足新产业、行业需要;量的方面,各职业人 员的合理比例。
生活服务的方便性 生活节奏的快速性 闲暇时间的渐增性 生活态度的功利性
二、城市社会生活方式 1、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 城市社会生活方式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历史时期 生活和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经济— —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体系的支配下的劳 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闲暇活动方式、 政治生活方式的总和。
承载功能:承载和容纳大量人口、设施和各种人类 活动的功能 养育功能:养育自身居民人口的功能。主要通过家 庭、社区和互助组织。 生产功能:能够生产和加工各种物质与精神产品。
教育功能:教育广大市民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娱乐功能:满足人的休闲需要、美感需要和情 感需要的功能。 其他功能:记忆功能、信息功能、管理功能等
2、城市家庭结构
城市家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小。随着现代社 会的发展,城市家庭的‚核心化‛是城市家庭 结构普遍的模式。此外,丁克家庭、独身家庭、 单亲家庭在城市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家庭模式。
3、城市职业结构
城市的职业结构异常复杂。城市职业结构的复 杂性,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 分工的必然结果。
城市问题 关于自杀的研究 自杀主要是社会原因导致的。
马克思.韦伯的‚理想类型‛
第一、防卫力量 第二、市场 第三、自治权力 第四、社团组织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城市生活环境复杂,节奏快,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 精神刺激强烈,居民精神负担重,经历消耗多。在这种 环境下,人们学会区分主次,集中精力应付重要事情, 对其他事情漠然处之。人变得理智、世故与工于心计。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城市社会学
2011年2月
第一讲 绪论
一、城市与城市社会 1、城市概念
城市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以人为主体,各种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一定地域内的集合。
2、城市具备的基本条件:
地域 人口 社会组织 资源系统
3、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不同
人口经济后动集中 社会结构复杂 社会生活丰富 家庭规模小,功能少 人口素质高 交通发达,信息丰富、公共设施全 生活节奏快
六、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1、根本方向性方法层次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2、基本方式性方法层次 调查研究 思辨研究 历史研究 实验研究
第二讲城市社会学的源流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1、社会学诞生前
西塞罗:城邦是一种社会 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城邦形成原 因的先进性 2、古典社会学时期 马克思的城市思想: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二、城市化
1、城市化基本概念
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 过程。 城市化不仅能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且包括人口 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 2、城市化的基本形式 从扩展方式分为:连续型与跳跃型 从生活方式分为:扩散型与强化型 衡量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3.城市智能结构的合理化
目前我国城市智能结构不够合理。这不仅是一个大学生 的数量问题,还有一个专业方向问题和实际能力的问题。
4.城市收入结构的合理化
城市应当按照劳动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采取相应的 收入分配办法;城市应当在按能力和绩效拉开收入差距 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社会公平。
5.城市阶层结构的合理化
2、城市性状态的主要特征:
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与职业结构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 城市居民在功能上的显著依赖性 人际关系的匿名性 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城市居民道德行为差异较大,容忍意识强
四、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简单说即城市社会,具体而言,是城市社会的 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基本规律。 2、学科界定
3、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点
多数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缓慢 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缓慢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低
讨论: 中国该走一条怎样的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化 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三、城市性状态
1、基本概念
城市性状态由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1938年的《作为 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书中提出。 城市性状态:人类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 方式和人格模式。 城市性状态的三个重要变量: 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 人口异质性
城市阶层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中 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
第六讲 城市社会生活考察
一、 城市社会生活概说 1、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 城市社会生活是指城市社会中的人们所从事的 一切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活动。 2、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 生活模式的共生性 生活内容的丰富性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2、我国学者 《夏书》:共同功能与特殊功能 刘岐:主导功能、一般功能、特殊功能 纪晓岚:养育功能、教育功能、生产功能、管理功 能、娱乐功能、记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