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
4、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
6、相与:
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
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
3、与其()奇者
4、步于()中庭
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
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
4、欣然起()行起()于鲁
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
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
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五、美文赏读:
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

“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

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

(见教学参考书)
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见教学参考书)
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
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用了()、()、()的表达方式,但乙文除这些还有()。

2、甲乙两文都是写景,都表现了景色的(),但从写景的对象而言,甲文写的是()景色,乙文写的是()景。

3、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但写法上却不相同:甲文主要通过()()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并且写景中()景与()景相结合。

乙文则写景主要是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错觉。

4、甲乙两文虽都是写景,景物特点却各有不同。

甲文主要突出山川的(),乙文却为我们写出了月光的(),竹柏倒影的(),为我们点染出一个()、()、()的美妙境界。

5、从内容上看,这两文都有景物描写,甲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乙文传达出作者()的心境。

6、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作者心绪不同。

《答》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

(见中考说明样题二)
7、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甲乙两文写景精妙纷呈,但抒情各有千秋,请分别具体谈谈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答》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如何理解文中的“仙人”和“闲人”?
答案:二、1、的。

2、的。

3、代词,这种。

4、在。

三、1、坠落;醉醺醺的样子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3、寻找;不久。

4、起来;起身,动身。

5、到;极点。

6、都是“交错”。

7、清澈;凄清。

8、表承接,无义;因为。

六、1、书信、小品(文)描写议论抒情记叙。

2、秀美(美丽)、、山川、月。

3、视觉、听觉;静、动。

比喻。

4、秀美、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5、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复杂微妙。

6、略
7、甲文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谈到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也对)(课后习题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传达出作者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8、仙人,传达出作者能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闲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志不得伸,一再被贬,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