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 读含答案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 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 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 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 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 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 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 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 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 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 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 • • • • • • • • • •
19、解释(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 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 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参考答案:19、(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 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 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 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 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 解释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⑶止午、未、申三时。⑷其实湖光染翠 之工。 • 翻译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分) • 【答案】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 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 听呢? • 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 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 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 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 光的别样趣味。 • 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 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 情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4.用斜线(/)为乙文中下句标出两处停顿。 •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 5.用自己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 的。答: 翻译 •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 特点?答环境幽静,人烟稀少,月色优美。
•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 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 心亭看雪》)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 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 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 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 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 【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 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 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 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 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 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 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 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 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 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 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 8.解释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 9.翻译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 不同?(2分 •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 说呢?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 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 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 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 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 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 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 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 浓媚的 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 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 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 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