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思维与语言
两者都是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 反应的倾向。定势有助于问题 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 决。定势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 “功能固着”上
蜜蜂和苍蝇的故事
克服思维 定势的有效方法是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你愿意照顾她吗?
在一堂老年心理学课上,A教授给他的学生们讲了 这样一个病例:病人不能说话,也听不明白说的话。 有时她的嘴里会不断地胡乱哼叫上几个小时。她搞不 清楚谁是谁。不过,你叫一声她的名字,她会有一点 反应。我和她一起相处6个月了,但是她始终对自己的 身体状况毫不在意,也不想努力来照顾自己。她吃饭、 洗澡、穿衣服都要靠别人来伺候。因为她没有牙齿, 所以她的饭菜必须煮得稀烂。她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因为口水一直在流。她不能走路。她总是在半夜里醒 来,尖叫声总会吵醒别人。
2.推理的种类
(1)归纳推理——指从个别到一般的 推理。
2、演绎推理——从一般推到个别(特殊) 的过程。
例如,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以乳哺育幼体 的”、“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前提出发, 推出“鲸鱼是以乳哺育幼体的”结论。
演绎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它有以
下3种形式:
其一,三段论推理
——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原型启发
(2)作用
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 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 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三)决策
• 决策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进行问题 解决时,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判断,做 出有关选择的心理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功能固着
定 势
动机
背景知识
影响因素
情绪
问题表征 原型启发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定势与功能固着
案例:一个聋哑人到一家商店去 • 定势--心理的一种暂时准备状态。是指由先 买锤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钉状, 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捏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右手 作锤钉状。售货员拿给了他一把 • 功能固着锤子。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 --功能固着指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 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的功能, 他想要买一把剪刀…… 同学们, 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盲人 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 要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剪刀 题的解决。 呢?
大多数时候,她很友善,也很快乐,但是一天里 总有几次毫无原因地变得焦躁不安。于是她就会嚎啕 大哭,直到有人来安慰她为止。 病例讲完了,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你们是不是 很乐意照顾这位病人呢?”大部分学生都皱着眉头, 说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做那种麻烦事情。而教授却说: “我是很高兴去照顾她,而且你们也会喜欢的。” 学生们都被搞糊涂了。于是教授拿出一张病人的 照片给学生们传看,照片上的人其实是:
(2)分析式
• 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事实材料作充分 分析,并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最后使问 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模式。
• 其特点是分析周细,推理严格,结论科学。但有 时该思维模式的步骤显得繁杂,耗费时间太多, 于是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给予适当的简化,以 提高时效。
(3)试误式
• 指在解决问题中,不对解决问题的原则、 方法等作周密的思考,而用尝试去解决问 题的思维模式。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是:
• 人必然死亡(大前提) • 苏格拉底是人 ( 小前提 ) • 故苏格拉底必死 ( 结论 )
•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 • 铜是金属。(小前提) • 所以,铜能导电。(结论)
• 其特点是耗时多且成效低,盲目性大,弯路长。 不过,在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致分析之 后的高层次试误,可能有效克服以上缺点。
(4)顿悟式
• 顿悟即指突然醒悟明白。顿悟式指在积累 了大量材料之后,经过分析、比较、推理 而无法解决问题时,面对偶然的刺激,突 然明白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模式。 其特点是不可预测,具有自发性。
三、思维的形式 (一)推理
1.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 导出一个新判断能力的思维形式。
• 例如,“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一个推理。
• 其中“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两个已知的判断,从 这两个判断推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这样一个新的判断。
知识经验
• 知识经验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知识经验越多,越有利于 问题的解决。 • 知识经验的质量: 是否是活的知识,专家知识。
动机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 “齐人攫金” 有个齐国人, 整天梦想得到许多金子, 呈倒 U的关系。
当他走到一个金银铺前的时候,竟当众抢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或定律。 起金银铺的金子来,然后抱着金子就逃。 铺主立时叫来士兵把他抓住了,抓至官府, 官吏审问他说:“铺子旁边有那么多人, 你为什么敢抢金子呢?”只听这人答道: “抢金子的时候,没看见别人,只看见金 子。”
其二,线性推理(关系推理)
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
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
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
五左边,故,张三坐在王五右边。
其三,主题推理
即一个主题所建立的一定关系的推理。 ①如果明天下雨,则比赛取消。 ②如果比赛取消,则我队必然要失掉红旗。 ③明天会下雨。从①和③可以推论出④: 比赛将会取消。从②和④我们可以推论出 ⑤:我队必然要失掉红旗。在这个主题推 论中,如果前提①到④都是真实的,那么 结论⑤必然是真实的。
(3)赌徒谬误
• 这是在做概率推断时的一种常见现象。
• 例如,如果以一元硬币为赌具,随便一扔,正面 向上的概率是50%。假如连扔3次的结果,全是正 面向上,无论这3次下注的结果是输是赢,在对 第4次可能结果推理时,赌徒们多不再下正面的 赌注。显然,这种只凭经验的概率推理方式是错 误的,因为事实上第4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仍然是 50%。
a
b
知觉的特点
九点连线 要求:笔不 离纸,用不 多于四条直 线连在一起
•两种答案:
原型启发
(1)内涵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 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 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 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
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 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 贝尔发明 电话等等。
发个大财一大清早,赶到集市上去买东西。
情绪
负性情绪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 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 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 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 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
知识的表征方式
的事物加以反映(表象)。
• 如“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
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思维能对根本不能进行感知的事物进行 反映。如,光的速度等。
• 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 某种预见。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老牛
大叫雨就到”
2、概括性
是指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
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临获得时, 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 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
1.决策的经验法则
• 不管是否合理,人们在作决策时总是会依 照一定的准则和经验的。 • 研究表明,这些经验法则归为3类,分别是 代表性法则、可利用性法则和定锚与调整 法则。
2.影响决策的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发散思维
•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 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纸 的用途、一题多解等。
(四)根据思维是否被清晰地意识 到或有无明确的步骤来分
1、直觉思维
——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 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和作出判断的思 维活动。如,“预感” “灵感” 等
• 2、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3.影响推理的因素
(1)问题的性质
• 一般来说,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 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就比较困难。 Wason和Johnson-Laird(1972)著名的四 卡片问题可以说明这一点。
(2)前提气氛效应
• 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 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 • 例如,有些A是B,有些B是C,人们受前提气氛的 影响,倾向于得出有些A是C的错误结论,这种效 应叫气氛效应。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诸如 “有些”、“所有”、“没有”、“不”,会产 生一种前提气氛,促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同样术 语的结论。
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指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具 体化,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 理的思维活动。如写论文,科学实验等。
(二)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来分
1、常规思维(再造思维、习惯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 现成的经验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 模仿造句等。
2、创造性思维
• 概括可分为经验的概括与理论的概括。
• 如,鸟是会飞的动物的概念,这是经验的概括;鸟 是有一对足和羽毛的动物,这是理论的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发展的水平来分 1、动作思维
它是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它要 解决的操作性问题,如,修理自行车等。
2、形象思维
依靠事物的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 维活动。它是解决的问题是把思想形象化。 如,怎样装饰我的家?
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 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 维活动。